農業標準化概述
一、概念
農業標準化是由標準化概念按行業分類衍生而來的。因此,要準確表達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標準化的概念。標準化學科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即標準和標準化。
標準:為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複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稱為標準。它是經協商一致製訂並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標準應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標準化:為在一定的範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製訂共同的重複規則的活動,稱為標準化。它包括製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
以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稱為農業標準化。
二、農業標準化麵臨的形勢和主要任務
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個最為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實現這個目標,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包括農產品生產及加工、流通的標準化。要以農業標準化帶動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區域化,進而推動農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
1.要加快完善建立“三個體係”。
(1)要建立農業標準體係,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納入標準化管理軌道,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國家農業標準化體係。
(2)建立農業監測體係,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麵的監測網絡。
(3)要建立農產品評價體係。通過製定和完善質量認證標準和產品評價標準,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扶持和培育優質農產品,創出一批品質好、規模大、效益高的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2.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工作。
今後要繼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把農業產業化發展建立在科技創新和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之上,使我國農業向著安全、高效、優質、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三、農業標準化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標準化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是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是新世紀新階段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戰略要求。
1.農業標準化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講,必須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走產業化經營之路。農業產業化就是引導農業走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的道路,而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隻有通過標準化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控製,才能保證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和統一規格,為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大規模進入國內外市場創造條件。
2.農業標準化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技術武器。
我國已正式加入WTO,在貿易壁壘逐漸被拆除的同時,“綠色壁壘”卻在不斷地築高。麵對“綠色壁壘”,我們除了要在提高本國出口農產品標準和質量上下工夫以外,還要積極參加製定規則,保護我們自己的利益,從根本上突破“綠色壁壘”的束縛。
3.農業標準化是規範農產品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依據。
農業標準不僅僅是組織農業生產的依據,而且是用來規範市場和滿足貿易的需要。農業標準對於建立一個統一、規範和競爭有序的交易市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最佳橋梁。
通過標準化活動,將科技成果製定成供人們共同使用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標準,實現了科技成果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農業標準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1.農業標準化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導致的農產品汙染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威脅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與中國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係、檢驗檢測體係和認證認可體係。在這三大體係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係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2.農業標準化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標準化既源於農業科技創新,又是農業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廣應用的覆蓋麵。同時,標準的提高又會推動科技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新時期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的實施過程,既是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行為標準化的過程,也是規範千家萬戶農民生產行為和應對千變萬化農產品市場的過程。沒有農業的標準化,就難以實現農業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