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農業標準化是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我國加入WTO後,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了安全標準的挑戰。2002年,我國90%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受到國外技術壁壘的影響。同時,由於我國標準“門檻”低,加之檢測能力弱,客觀上為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入我國市場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勢下,加快建立符合國際規範和食品安全的農業標準化體係,使其承擔起擴大出口、調節進口的作用,已成為當務之急。在當今形勢下,農業標準化作為調節農產品進出口的重要手段,越來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4.農業標準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加快推行農業標準化,是推動和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農產品品種要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要標準化、農業生產管理要標準化,還要求農業市場規範、農村經濟信息建設也要標準化。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農業標準化的過程、農業信息化的過程和農業市場化的過程。沒有農業的標準化,就談不上建設現代農業。
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現狀
農業標準化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加快農業標準化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
一、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進展情況
農業標準化是一項係統工程,它著眼於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各有關方麵的利益,著眼於現實資源和技術條件,以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安全為最終目的,以製定標準、實施標準為主要環節,按照統一、簡化、協調、選優的原則,在各有關方麵的協作下,對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全過程進行標準化管理。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較快,其主要原因是:
1.社會各方麵開始關注標準化工作,一些重點工作已擺上有關領導的議事日程。自1999年開始,國家財政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於農業標準製定修訂。
2.農業標準化立法工作步伐明顯加快。目前,農業部等部門正在有計劃地推進農業標準的製定修訂工作,已製定國家標準350多項,行業標準960多項,爭取再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係。
3.農業標準執行監督和執法力度明顯加大。
4.先行試點地區農業標準化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一大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區和按標準化組織生產的無公害食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已形成先發優勢,示範作用明顯。
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近期雖然進展較快,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標準體係不完善;現有標準體係與國際標準對接度差;違標生產經營問題嚴重;農業標準檢測檢驗機構不健全、技術手段落後;管理監督工作不到位、執法不嚴。
農業標準化工作涉及領域廣,工作難度大,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要長期規劃,分步實施,加強領導,積極推進。
二、農業標準化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農業標準化可以說是我國農產品的“闖關”之舉,這個“關”既包括國內城市,又包括國外市場,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國內大中城市相繼建立了農產品準入製度。2003年前後,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屢屢受挫,反映出生產標準的嚴重滯後。以普遍應用的農藥為例,我國農藥產品結構嚴重不適應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集中表現在三個70%上:殺蟲劑占70%,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占70%,有機磷農藥中劇毒農藥占70%,因而農產品出口遇到的問題,不少是農藥殘留超標所致。
山東省農業發展在我國屈指可數,它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第一大省,水產品、蔬菜、禽肉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多年穩居全國第一。2002年1月,歐盟停止了我國動物源性產品的進口,直接影響山東出口創彙3億美元,使全省兔肉庫存積壓2500噸。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大門雖然敞開了,但是並不意味著門檻的降低,新關稅貿易壁壘的製約作用更加明顯。許多國家對我國農產品的檢測不僅由抽檢變成了批檢,檢驗標準也進一步提高,如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檢測,僅農藥殘留一項,最高時檢測指標有200多項。
聯合國的統計表明,我國約有包括農產品在內的74億美元出口商品因“綠色壁壘”而受阻。我國農產品要想順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除了質量要達到國際通用的食品法標準外,還要滿足發達國家各自製定的更為苛刻的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