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的現狀,無論是內在品質還是安全性標準方麵,都與國際市場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入世之初農產品出口遇阻,既是壞事,也是好事。要保證今後我國農產品順利出口,關鍵是實行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農業受到的挑戰最大。從國際範圍來看,主要原因是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糧食生產成本高,品種不對路。就政府而言,農產品問題的根本在於體製。就農業生產者的組織形式而言,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承包製,曾經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和富裕。但從現代農業標準的要求來看,從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來看,這種劃地為製的承包顯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國外農業發達國家大多實行的是私人農場主或農田主製,這種形式也許更便於實施企業化式的標準化管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熟發展,有必要探索一條更適合於我國國情、更利於農業現代化的生產者組織形式。

三、農業標準化與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係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係,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

1.標準化促進了農業生產措施的科技化。

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所作的統一規定。先進經驗、科研成果、新技術等隻有運用標準化的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用標準的形式加以規定,像工藝流程一樣,從生產、管理到銷售,使整個過程規範化,才能促進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推廣,促進勞動者的素質提高。我們以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為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通過將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淺顯明了的技術標準,然後實施、推廣,就能普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形成生產規模,逐步走上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2.標準化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從而促使了農業服務體係的社會化。

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實質是依靠一個穩定的且具有活力的服務組織係統,為一定範圍內的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有償服務。這一社會化服務體係要健全和鞏固發展,其中重要一條是把農業服務體係建設引入標準化工作的軌道,這樣可使農業服務體係進一步向科學化、規範化、係列化發展,而這種發展必然導致服務體係的社會化。

3.標準化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

農業綜合標準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研究的綜合成果為依據,以綜合標準化對象整體最佳效果為主要目標,針對某一具體標準化對象的整體及相互要素,全部綜合起來進行係統化和協調處理。

4.標準化可以幫助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的企業化。

管理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又一特征。它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聯結方式,構成一體化聯合體,實行合同契約製度,全麵經濟核算製度,對全係統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是從組織形式上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而標準化則是從提高企業化管理水平的角度來推動農業產業化。一個龍頭企業既要抓好基地的管理又要抓好下連的成百上千個農戶的管理並非易事,這裏有眾多的管理上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管理辦法是既費力又管理不好的,它需要采用現代的管理方法即標準化管理。

企業標準化管理就是建立起以技術標準為主體,包括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化係統。這就是說,不僅要管好技術標準,同時要抓好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製訂與貫徹,建立起完善的企業標準化係統。農業標準化使分散的農戶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工作標準,為農業實行企業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四、農業標準化與WTO

國家正在製定食品安全質量法,重點搞三大體係建設,即農產品質量標準體係、農產品質量檢驗體係和農產品質量認證體係。

麵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應該充分運用WTO“綠箱”政策,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重點扶持農業標準化建設。WTO農業協議免除削減的國內支持措施共12項,我國尚有6項屬於空白,其他的支持量也還有限。要增加對農民的一般性服務支出,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教育、技術推廣的投入。

同時,調整和加大WTO“黃箱”政策支持。我國入世談判確定的“黃箱”政策補貼不能高於農產品總產值的85%,目前我們的補貼還不到農產品總產值的2%。按目前的農產品產值和補貼水平測算,大約有近1500億元的補貼空間,而且原有的補貼還可以調整結構,由主要補貼流通環節更多地轉向補貼生產環節和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