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規模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回歸自然的生活情趣及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村和諧共存的追求日趨強烈,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得到了深層次拓展。有效利用城市及市郊空間,以為都市人民提供優質農副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區域性農業應運而生。

都市農業概述

一、概念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的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遊、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功能結合於一體的產業。

都市農業是指現代化都市型農業是都市經濟發展較高水平時,隨著農村與城市、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進一步融合,為適應都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在整個城市區域範圍內形成的具有緊密依托並服務與城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的農業生產和運行體係。

現代都市型農業集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於一體,承載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是市場化、集約化、科技化、信息化、產業化和人文化的新型農業,是現代化農業在大城市的表現形式。

二、都市農業的特點

1.都市型農業的生產範圍應包括整個城市區域及遠近郊區,是完整的都市概念,而非局部;有城市與農村或城區與郊區之分,沒有地域之分。

2.都市型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等,必須以城市的需求為出發點並為此服務。這種由城市需求決定農業生產與發展的特點,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多樣性的需求與依賴,二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係。

3.都市型農業不僅是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還要進行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開發,最終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

4.都市型農業的生產與經營較明顯的表現為高度集約化,追求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進而達到高度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形態,同時達到為都市服務的功能。

三、都市農業的功能

1.生產功能。現階段生產功能仍是基本功能。可為都市居民提供充分的名特優、鮮活嫩的農副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物質消費需求,同時保證生產者和經營者有較高的穩定的收入。

2.生態功能。它是農業在都市地區不斷被強化的重要的功能。調節環境、平衡生態是都市型農業重要的功能之一,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創建一批生態園林區、休閑農區、綠色屏障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滿足都市人們價值觀念更新、講求生活質量、注重環境意識和回歸自然的需求。

3.旅遊休閑功能。通過開發農業旅遊產業,為都市居民和國內外遊客提供清潔優美的休閑、采摘、遊覽場所,提高人們休閑生活的質量;展示濃鬱的農拓業文化,提高休閑生活的意境和檔次,提高農業效益。

4.出口創彙功能。建設特色農業,或利用外資、外技和產業化經營,建立出口創彙型農業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創彙型農副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開拓國外市場,增加外彙收入,改善投資環境。

5.教育功能。在農業科技園區、農業樂園中,讓市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接觸農業和農業科技,體驗農業生產和農業文化。條件具備的可辦成“農業科普教育示範基地”,寓教於生產。

6.輻射示範功能。大都市具有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等顯著優勢,現代化都市型農業憑借大都市的經濟實力,憑借科技、資金、人才等優勢,在農業設備裝備、農業高科技的應用開發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等方麵,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為推動全國農業現代化提供經驗,起到輻射與示範作用。

在上述六個功能中,農業的生產功能在目前仍然是基本功能,而其他功能卻都出現強勁的發展勢頭。

四、都市農業的顯著特征

傳統都市農業與傳統農業、近現代農業一脈相承,傳統都市農業是以金屬工具的使用和精耕細作為特征;近代農業則依靠生物學和農業化學等領域的理論突破,推動了以育種、化肥、農藥和機械為標誌的近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但是,都市農業卻有其自身的特征,它也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的體現。

現代化都市型農業是現代化農業在大中城市的表現形式,因此,它具有以下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