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都市觀光農業。
觀光農業集經濟功能、旅遊功能、生態功能、科普功能為一體,在城市近郊或風景點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花園、桑葚園、茶園、菜園、漁場等供遊客觀光遊覽以及采購新鮮農產品,建立如旅遊農場、自動式農場、休閑農場、田園化農場、花卉植物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農業大觀園、科教農業園等,讓遊者親自體驗農事勞動樂趣,普及農業科普知識,這對都市人來說具有莫大誘惑力。
國外典型的都市農業
國外的都市農業已有近百年的曆史。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據1994年統計資料,世界總人口的食物中有12%左右是由都市農業生產提供的,都市農業在經濟生態等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日本都市農業
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的都市農業開發相對較晚,但是僅這30多年的時間,其發展速度很快,成效也非常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屬小農經營的國家,人均農地規模較小,這與我國的情況比較接近。
1.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曆程。
日本的都市農業,是指包含在都市計劃內農業區及都市近郊的農業。在日本荒廢地逐年增加,農業勞動力老化及專業農戶逐漸減少的情況下,都市農業如何發展確實是值得重視的。30年多前,都市計劃範圍內的農地或緊臨都市計劃區的農地,若經由都市計劃將其農地變更為都市農業建設用地,農民會欣喜若狂,甚至還要通過各種渠道來爭取,孰料當時在千葉縣鬆戶市常盤平地區,竟有部分農民起來反對將其農地變為建設用地,而反對的理由是為了保留農地,並繼續從事農業經營。最後,政府讓15127公頃的農地保留下來繼續經營農業,同時期的還有橫濱市大寺町、熊本市臨近的合誌及菊陽町、愛知縣的常盤市等地,而後逐漸遍及全國各地。
農民反對將農地變為建地的理由是多方麵的,其中既有對未來土地升值的預期心理,也有將農地改為建地後,稅賦要增加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考慮。但農民的這一做法,引起了日本政府對都市及近郊農業的重視,並使得農業在都市得以保留和發展。在東京,農田和農家有70%以上分布在城市中,實現了城鄉融合、城鄉一體。
隨著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工商業的快速成長,農業在都市的地域空間日漸縮小,農民收入也過於低微,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取更多的收益,便是都市農戶思考的焦點。於是有的農民利用部分農田建造別墅出租,有的因都市車輛的快速增加把農地改建成了停車場;繼續維持農業利用方向的農地,則要改變以往單純的產品生產型經營方式。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城市病,人口膨脹、車水馬龍、環境汙染,市民長期生活在鬧市中精神煩躁,疲憊不堪。在這種情況下,都市人渴望充實的精神生活,希望有更多的休閑活動。開始時,公園式的綠地就可以滿足這種需要,但是當人與自然的關係愈來愈不協調時,公園式綠地就遠遠不夠了。於是觀光農園、市民農園等“休閑型的都市農業”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起來。
日本學者認為,農業在都市化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多種功能:
(1)提供都市居民生鮮的農產品。以東京為例,有12萬公頃農地,27萬戶農家,其中專業農家占15%,這些農家提供了約占東京批發市場50%左右的蔬菜。
(2)有助於城市綠化。有關調查顯示,鄰綠地的住宅估價高,農地因有耕種活動估價更高。他們認為沒有農業的都市,由於建築密度過高,有令人窒息的感覺。
(3)防災及災害發生時的疏散空間。
(4)市民農園、學童農園等為市民接觸農業提供了最佳場所。
(5)農地為未來都市化發展預留空間。
(6)農業在都市中應屬最佳職業之一,在多樣化的職業中農業是最有趣和最有活力的產業。
(7)農地是彌補都市設施單一化的重要空間。
(8)農業具有都市“門麵”的機能。
在建設有“農”的都市理念中,農業以其重要角色給都市帶來溫馨與魅力,而被稱為都市的“後花園”。從現代化都市的建築、文化、景觀、公共綠地、行道樹、休閑生活廣場、田園等多方麵的綜合需要來看,沒有農業的都市,勢必缺乏生機、缺乏活力、黯然失色,因此農業是都市的“門麵”。
2.日本都市農業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