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設有“農”的都市。
在日本的許多大中城市,農業已成為綠化市容、美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城市居民旅遊觀光提供了優美的場所。有的園藝種植場和林地,已成為旅遊景點。隨著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和老齡化社會的形成,人們對於改善自然環境與生活環境的要求愈來愈高,對於增加文化、休閑活動空間的要求也愈來愈強烈。為適應這種需要,並實現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日本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建設有“農”的都市的策略,把農業視為都市的公園綠地,把農業當作都市社會不可缺少的“公共財產”。
二、荷蘭的都市農業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是國際著名的大都市農業以出口為主,郊區主要發展蔬菜和花卉生產,其發展都市農業的主要經驗:
1.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20世紀初,荷蘭對失去優勢的糧食生產沒有采取“保護”政策,而是開放糧食市場,不失時機地調整農業結構,利用廉價的進口糧食大力發展畜牧業,很快使畜牧業成為主導產業。20世紀70年代,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產值之比曾達到2∶1。後來由於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配額製度和國內環境問題,荷蘭畜牧的發展受到限製,園藝業迅速發展,到1997年,荷蘭畜牧業與種植業的產值之比是127∶1。之後荷蘭的園藝業成為主導產業。
2.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荷蘭在采用節約土地技術的基礎上,向資金替代勞動技術轉變,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荷蘭大力發展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2001年,全國玻璃溫室麵積超過106萬公頃,占世界溫室總麵積的1/4、特別是在西部的威斯蘭地區,溫室集中連片,設施先進,以“玻璃城”馳名於世,溫室配套設施齊全,配有以燃燒天然氣為主的加溫係統(同時供給二氧化碳施肥係統)、通風係統、遮陽和保溫幕、營養液循環灌溉係統和人工補光係統,全麵實行溫、光、水、氣的全自動電腦控製。通過電腦采集每時刻的環境變化數據,自動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進行自動控製,實行了高度自動化電腦控製的現代化農業。
3.通過合作組織,發展規模經營。
荷蘭有十分興旺而有特色的農業合作社事業。合作事業體現兩個方向:一是聯合起來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二是利用農民的合作銀行等集資金,對農業投資,20世紀70年代後,農場數量減少了1/4,同期玻璃溫室的麵積從3060平方米。擴大到5845平方米,增加了91%;溫室農場的平均麵積從3664平方米擴大到9495平方米。小的接近1公頃,大的達到3公頃。同樣,奶牛集約飼養規模在擴大,產奶量也在不斷提高。近5年,平均年產奶量達1094萬噸,並加工成奶製品、黃油、奶粉和工業配料,其中一半以上銷往國外。
4.出口大於進口,大力發展外向型現代農業。
荷蘭進口農產品分兩類:一是土地密集型產品,包括糧食、豆類、油料等,特別是發展畜牧業所需的大量飼料;二是進口本國不能生產或很少生產的產品,如熱帶水果、咖啡、可可、茶葉等同時荷蘭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園藝業和奶牛業。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與周邊幾個城市共同發展現代設施園藝業,花卉占國際花卉市場總貿易量的60%多。蔬菜,還有奶製品等出口,全國淨出口值達176億美元。荷蘭創造出“三高一快”的奇跡,即土地生產率高,每公頃20468美元,土地創彙率高,每平方米農用地出口額186美元;人均創彙率高,為1406美元;出口增長快,1961~1999年農產品淨出口額增加了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