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加坡的都市農業
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有“都市之園”及“世界花園城市”的美譽,那裏的農業是典型的都市農業。新加坡幾乎沒有農村,過去農產品多靠進口,但近年農產品總量上基本自給,主要是大力發展鮮活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來,新加坡在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都市農業也向高科技、高產值方向發展,重點是建設現代集約型農業科技園,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同時,開始在海外投資合作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目前,新加坡建有6個農業科技園,基本建設由國家投資,然後通過投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還建設一個農業生物科技園,占地10公頃,擁有現代化儀器裝備,進行新的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使之成為農業科技服務區域中心。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為提高食物供給的自給程度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加坡農業主要發展蔬菜、花卉、魚、雞蛋及牛奶生產,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特別是新加坡的觀賞用熱帶魚和胡姬花,年出口值達6000萬~7000萬美元。
1.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處理好城市建設、經濟社會發展與農業的關係,始終不渝地把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放在重要的地位。
2.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要從農業與資源實際和市場需求出發,大力調整與優化農業結構,發揮自身優勢,生產出安全、優質、多樣化農產品及加工食品。
3.現代都市農業不僅要滿足本地、本國市場的需求。有條件、有優勢的可以建成出口創彙的生產基地,發展外向型的現代都市農業。
4.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要依靠人才、科技的優勢,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現代化水平,實現工廠化、集約化、專業化、自動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5.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要依據大城市自身特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都市農業經濟、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
四、法國的都市農業
法國巴黎大區是發達國家首都地區中麵積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區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但仍有著非常發達的農業。農業麵積占地59萬公頃(占49%),林地279萬公頃(占23%),非農業用地占27%。1995年,郊區省份的農業總收入超過555億法郎,從農業的產業結構來看,巴黎大區以種植業為主,在1995年郊區省農牧業的總收入中,種植業收入超過了915%,畜牧業收入不到85%。從種植業的產品結構來看,穀物麵積約327萬公頃,占農地的55%;油菜、甜菜麵積在4萬~5萬公頃之間,總計占16%;蔬菜、馬鈴薯麵積分別為2600公頃和9300公頃。這個數值反映出巴黎大區農業的明顯特點:
1.農場規模較大,一般都有近幾百公頃農田。
2.“菜籃子”產品的農場規模較小,一般為10公頃以下。
3.農業的經濟效益較高,1981~1995年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總利潤同總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
巴黎大區農業對城市食品供應的功能並不明顯除農牧業生產外,農業對生態、景觀、休閑和教育方麵的功能比較顯著。即利用農業限製城市進一步擴張;利用農業作為巴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綠色隔離帶;利用農業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工廠等有汙染的地區與居住區分隔開來,營造一種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利用農業作為城市景觀,或者種植新鮮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產品,有的作為市民運動休閑的場所,還有的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都市農業的主要形式有:
1.家庭農場的主要組織形式可以子承父業,但是必須接受農業教育,並有過在其他農場工作的經曆。
2.組織起來的農業合作社,主要是為農場提供社會化服務,機械合作社為農場提供種、管、收等各種農機暇務,加工銷售服務合作社幫助農場完成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
3.生產資料合作社,為農場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它在農業、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和大市場之間,需要合作社作為銜接,以保護生產者利益。
4.教育農場、家庭農園、自然保護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