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利用地理信息係統建立農田土地管理、自然條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條件等)、作物產量的空間分布等的空間數據庫,並對作物苗情、病蟲害、墒情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模擬,為分析農田內自然條件、資源有效利用狀況、作物產量的時空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信息。
4.在獲取上述信息的基礎上,利用作物生產管理輔助決策支持係統對生產過程進行調控,合理地進行施肥、灌溉、施藥、除草等耕作措施,以達到對田區內資源潛力的均衡利用和獲取盡可能高的產量。
三、精細農業與“3S”技術
精細農作技術體係的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3S技術。與精細農作研究發展密切相關的支持技術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精細農作係統廣泛采用了DGPS(DifferentialGlobalPositioningSystem)技術,即所謂“差分校正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它的特點是定位精度高,而民用係統動態差分定位誤差高達2~5米。
2.精細農作離不開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技術支持,它是構成農作物精細管理空間信息數據庫的有力工具。
3.RS(RemoteSensing)技術的最新成果已能夠達到為精細農作體係提供農田小區內作物生長環境、生長狀況和空間變異信息的技術要求。
4.作物生產管理輔助決策支持係統。它是一部農業生產管理的“四庫全書”,即:用於提供作物生長過程模擬、投入產出分析與模擬模型——模型庫;支持作物生產管理的數據資源——數據庫;支持模型計算方法——算法庫;作物生產管理知識、經驗的集合——知識庫以及提供決策者參與的人機友好接口。
5.關於田間肥力、墒情、苗情、雜草及病蟲害的信息采集處理與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技術也是精細農作技術實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例如田間信息適時采集傳感器與數據處理方法;帶產量傳感器及小區產量生成圖的收獲機械;自動控製精密播種、施肥、灑藥機械等。
無公害農業
現今階段,發展無公害農業,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的現實選擇。發展無公害農業是對我國傳統數量型農業的變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結果。根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規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1000美元之後,市場對農產品和食品的需求就開始由追求數量增長轉向追求質量效益方向發展。
一、概念
無公害農業是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汙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汙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製外源汙染物質進入農業生產係統,生產出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其核心就是農產品出自潔淨的生態環境、限製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製品的使用、加工過程符合相應操作規程而生產的食品。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其安全質量符合有關強製性國家標準及法律、法規規定的農產品及初加工品。
二、我國發展無公害農業的重要性
1.發展無公害農業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對我國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保障社會上農產品消費供給,而且要麵對市場,適應市場,尋求農業自身的發展。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物消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回歸大自然,消費無公害食品,已成為新時期消費的潮流和市場走向。人們對環境保護、對消費無公害食品的意識大大增強,迫切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發展無公害農業,滿足人們綠色消費的需要。發展無公害農業,不僅可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而且可以樹立我國農產品的品牌,有利於擴大影響,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