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農產品國際貿易要求我國必須發展無公害農業。

農畜產品是我國出口創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出口創彙額不斷增加。1980年我國農畜產品食品出口創彙為2985億美元,1985年為3800億美元,1990年為6609億美元,1994年達10017億美元。但是,目前在國際貿易中,環境管製措施越來越嚴,標準越來越高,以環境標誌為代表的無公害貿易這一非關稅壁壘正在構築,並且已經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帶來重大影響。因此,我國加快發展無公害農業,有利於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檔次,有利於衝破國際市場中正在構建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有利於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促進出口創彙。

3.發展無公害農業是樹立我國環境保護國際新形象的需要。

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國際社會和聯合國有關機構已製定了範圍廣泛的國際環境公約和法律規定。控製汙染、保護環境已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行為準則。我國政府已先後簽署了包括關於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在內的30多項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國際公約、協定,並率先製定出《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通過發展無公害農業,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同時促進我國對國際環境公約、協定的貫徹和落實,表明我國對人類環境問題高度負責的政治態度,樹立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

發展無公害農業,生產和消費安全、優質、營養的無公害食品,是人類飲食文化的變革,提倡無公害食品,也就是提倡一種新的飲食文化,一種新的消費觀念,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新的與環境共處的依存關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

4.發展無公害農業是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

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工業“三廢”的大量排放與農用化學物資的大量施用,導致農田受汙染的情況十分嚴峻,農產品質量到受影響,部分地區的農產品受到較嚴重的汙染。因食用受汙染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屢見報端。發展無公害農業,首先要求產地環境必須符合“無公害”質量要求,一旦產地受到汙染,就失去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基本條件。要創建和保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就必須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其次,就是要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合理使用農用化學物質,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形成無公害農業產業體係。所以發展無公害農業的同時,可以加大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力度,從而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5.發展無公害農業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國內外市場表明,無公害食品比一般食品價格高5%~20%,而且市場需求旺盛。顯而易見,開發無公害食品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具有較強的市場發展前景。目前,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西部自然資源優勢與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形成規模,促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既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發展無公害農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雙贏”事業。

三、無公害農業發展的製約條件

1.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是主要障礙。

盡管我國對包括農業生態環境在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十分重視,但由於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技術的內部經濟性以及環境友好技術創新及其推廣的過程性,加之長期以來特別是近2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負荷,需要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得到恢複。由於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有明顯的好轉,因此,我國無公害農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環境“轉換期”。

2.規模小、效益低,產品成本過高。

國外發達國家進行有機農產品、生態農產品的生產大多是農場化,規模較大,這種規模經濟效應使得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無公害蔬菜有嚴格的標準體係,需要以規模化、企業化的生產為依托,而我國目前的大部分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者還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經營,沒有形成規模效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的成本大大高於普通農產品,價高影響了消費,低迷的消費反過來又會製約生產。因此,如何有效地組織千家萬戶的生產進入無公害農業發展需要的“軌道”,需要進行發展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