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缺乏無公害農業生產的專項技術及操作規程。
農藥的合理高效使用是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的關鍵部分。我國農藥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農藥殘留監測滯後,農民安全合理使用農藥意識較低,難以在短期內適應無公害農業跨越發展的需要。
4.無公害農產品物流體係尚須完善。
流暢的無公害農產品物流體係需要運輸、保管、倉儲、包裝、流通加工以及信息係統的支持。綜觀我國目前無公害農業物流體係,不僅運輸、保管、倉儲等硬件的發展遠遠落後於需要,更多的企業也沒有處理好生產與流通的關係,重生產輕營銷,造成產銷脫節。由於信息網絡不夠健全,不少地方遠離城市,難以獲得及時的市場信息,引發地區間的產品結構趨同,使某些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遭遇銷售難問題。
5.監管控製力度不夠。
主要表現在認證機構不夠完善,檢測網絡不健全,缺乏打擊假冒偽劣綠色食品的立法文件和措施等方麵。由於監控力度不到位,農藥殘留檢測製度不健全,個別地區廠家受利益的驅使,隨意在產品包裝上印刷使用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標誌或廣告中使用綠色名稱,冒充綠色食品企業產品。假冒偽劣的無公害食品在市場上開始出現,擾亂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的市場秩序,不僅損害了無公害農業經營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而且造成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的信譽危機。
精品農業
一、起源
精品農業發端於大連。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大連正著力於城市環境的整治和建設,當時的大連市政府有關領導就提出:不僅城市建設要出精品工程,農業也要出精品,也要實施精品工程。於是,“精品農業”這個概念便誕生了。
1997年,精品農業工程在大連市正式啟動,全年建成115項精品農業工程,取得了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受益的效果。1998年又新建60個項目,使精品農業工程總數達到175項,並啟動了大連通往莊河的黃海大道精品農業帶。1999年春天,開始了沈大高速公路精品農業帶的建設。兩條精品農業帶的88項工程,初步鋪就了兩條精品農業的走廊。這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發展曆史上的“大手筆”,富有積極的意義。至此,大連人不僅率先提出了“精品農業”這一概念,而且通過精品農業工程的實施,使精品農業走過了一段從務虛到務實,從構想到實踐的過程。
農業精品工程推動了精品農業在大連的發展,但更為重要的是精品農業在大連有著深厚的發展基礎,或者說大連更適合發展精品農業。與東北許多資源型城市相比,大連的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由於地麵的狹小,加之地殼的褶皺活動,大連地區的成礦範圍小,除了有部分非金屬礦藏,金屬礦藏很少,且礦點分散、品位低,經濟價值不大。土地資源同樣匱乏,人均擁有耕地為全國的1/2,人均擁有淡水僅為全國的1/4。但是,大連在動植物和作物資源方麵卻有許多優良物種,如複州牛、大骨雞、黑島鴨蛋、遼南蘋果、大櫻桃等;大連的海域麵積約為陸地麵積的4倍,水產資源中也有諸如牙鮃魚、海參、鮑魚等海珍品;尤其是作為我國北方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不僅有著精耕細作的耕作傳統,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農業技術與設施基礎。這些都為大連發展精品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缺水少地的劣勢和物種資源、耕作傳統、技術設施等優勢都決定了大連的農業必須走精品化道路,隻有走精品化道路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大連農業的更快發展。
二、精品農業的魅力
可以這樣說,精品農業的魅力在於其“高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