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應該是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他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四方麵的內容:

一、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礎設施

新農村建設必須優先解決包括道路、安全飲水、燃料、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同時改造中小學校舍、改造衛生所,並幫助農民改廁所、改廚房、改圈舍;另外,在農村還要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建設必需的垃圾處理場所。

二、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

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貧困救助、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麵的製度建設,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

三、改善農業、農村生產條件

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涉及國家糧食安全問題,這部分建設內容國家和社會要承擔較大的責任。同時,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不但能夠縮小城鄉差距,還能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極大地刺激消費,拉動市場內需。

四、深化農村體製、機製改革

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硬件建設,也不僅是建房、架橋、修路、通電、通水,而且還有軟件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健全農村自治機製,加強農村法製建設,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大力推進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等農民自治組織的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製度保障。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曆史意義

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但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要求和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相比,我國農村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村公共服務體係不健全,農村整體村容村貌落後,農民素質參差不齊,農村舊習俗還普遍存在等。從農業和農村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來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和難點不在城市和城市居民,而在農村和農村居民。如果農村問題解決不好,農村麵貌得不到有效改變,農民生活得不到明顯改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加強和諧村鎮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把農村的事情辦好,使農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使農村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當前,農村社會總體上是穩定的,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征地拆遷、環境汙染、土地承包和農民工工資拖欠等引發的糾紛屢屢發生,有的甚至引發群體性和惡性事件。相當多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技術水平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部分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子女入學難、上不起學;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認真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利於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三、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措施

近年來,農業在宏觀調控中得到加強,農村經濟出現了多年來少有的好形勢。糧食產量的恢複性增長,有效地避免了因糧食供求矛盾可能引發的物價大幅度上漲;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有效地擴大了國內市場需求;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但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製尚未形成,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局麵尚未改變。總的來看,農業麵臨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和市場約束問題,農村麵臨的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後和體製性障礙問題,農民麵臨的收入水平低、擴大就業難和權益保障問題都還相當突出。當前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稍有放鬆就可能會出現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