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縮小城鄉差距、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如果農村的經濟沒有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大的提高,農村的麵貌沒有大的改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缺乏了強有力的支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努力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製障礙,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建立城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共同發展的運行機製,讓廣大農民能夠像市民一樣擁有潔淨方便的自來水,清潔的燃料,整潔的廚房,舒適方便的衛生條件和平坦的道路,過上像城市生活的日子。

五、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

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是消費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經濟增長最可靠、最持久的動力源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億萬農民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

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也較粗放。具體來說,一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抗禦旱澇災害的能力不強;二是許多農活還靠人工畜力,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三是農業技術儲備不足農業推廣機製不靈活,科技貢獻率不高;四是農民經營管理理念陳舊,憑經驗搞種養經營,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業競爭力的提高,製約了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新技術,發展農業機械化,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麵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是現代農業建設基本要求,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

七、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挖掘農業內部的潛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第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隻有農田基本建設搞好了,土地產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隻有農業裝備水平上去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農民才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多形式、多層次的轉移。隻有農村道路交通、供水供電、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改善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產品和生產要素才能流動起來,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和其他產品才能及時賣出去,賣上好價錢,生活需要的各種消費品才能保證供應,農村市場才能繁榮。隻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了,環境美化了,農民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才能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