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發展農村經濟情況來看,北京市政府作為主要的組織者和出資人,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教育和衛生條件,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和勞動力轉移示範基地,發展高效農業,帶動首都的新農村建設,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政府帶動型新農村建設模式。政府作為主要的組織者、出資人,集中財力、人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麵貌的改觀。從這一運作模式中,我們受到以下啟發:

(1)政府的主要領導重視或不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政府主要領導將“三農”問題放在什麼位置,決定城鄉統籌工作的力度,政府主導型首先是政府領導的“主導”。

(2)要注重依托農業項目搭建平台,集成政策、整合資源。把分散使用的資金集中安排,改變各自為戰、投入分散,年年投資但效果不明顯的局麵,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3)建立農村發展的長效機製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新農村建設不是一時一事的權宜之計,在探索建立以城帶鄉的有效體製的同時,重在建立增強農村發展內在動力和活力的長效機製。

(4)培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農民是新農村建設主體,建設新農村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

企業帶動型

此種模式適用於該區域具有大型的企業(或龍頭企業),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並且企業和農民具有良好的合作關係。缺點是政府的扶持資金不好管理。企業帶動型模式抓住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與核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廣泛,但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的要求,重點是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在農村建立產業支撐,形成產業基礎。實施企業帶動型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能夠將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質裝備、生產技術等要素導入農業領域,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同時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企業帶動型模式找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組織載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製。重點是要打通第一、二、三產業,建立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由工業向農業、由城市向農村流動的通道,找到承接這種要素流的有效組織載體。龍頭企業主要以農產品為原料,與農業有著天然的聯係。實施企業帶動型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農民培訓、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麵直接對農業進行投資,能夠實現對農業的反哺;同時,通過一定的利益聯結機製,能夠實現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的有效傳遞及效能的放大。企業帶動型建立了調動社會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機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關鍵是要找到各方麵利益取向的結合點,尤其要建立企業與農民攜手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機製。農民關心的主要是產品銷售、就業及增收;企業追求的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和實現利潤最大化。實施企業帶動型模式,可以將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農民產品找到了出路,就業找到了門路,增收找到了渠道;龍頭企業通過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規模化生產有了基礎,原料質量有了保障,綜合競爭力有了提高,最終可以達到“追求最大利潤、謀求共同富裕”的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建設的成效。關鍵是要找到經濟流程短、運作成本低、使用效率高的有效途徑。龍頭企業立足農業、麵向農村,與“三農”的關聯度最大,各種要素進入農村的流程最短;同時,龍頭企業作為一種現代化的經濟組織形式,自身也追求效率的最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