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以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為例進行介紹:

福建超大現代農業集團,以其全新的經營理念,準確的市場定位,嚴格的企業標準,科學的管理手段,開創了一條以無公害、有機果蔬產品為主營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成功之路,從而帶動了當地的新農村建設。其基本做法是:

1.實行“企業與基地一體化、農民工人化”。解決了傳統的“公司+農戶”利益合作機製不穩定的問題,采用包括“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類型,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2.超大瞄準國內外發展趨勢,啟動“良種產業化工程”、“效益農業推廣工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工程”、“綠色食品示範基地建設工程”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3.超大生產基地建設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為中介向農民租賃。當地農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還當起了超大農業的“產業工人”,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結構調整中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的困難。

4.超大集團以中國最大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智能化交易管理中心為核心,通過連鎖專賣網絡、單位配送網絡、市場批發網絡、出口外銷網絡構,建出一條完美的綠色生態產業鏈。

5.走綠色發展道路。2000年8月,超大集團被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吸收為正式成員,成為我國為數不多以從事規模有機果蔬種植與經營為特色的IFOAM正式成員企業。

從超大集團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來看,龍頭企業利用其資金、技術、加工、儲運、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等方麵的優勢,通過建立基地和為農民提供產前、產後的服務,與農民進行科技、信息和市場對接,帶領農民調整生產結構,並通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形成高質量、高檔次的產品,從而贏得市場,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使農民致富,改善農村麵貌。我們把這種模式,稱為企業帶動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從這一模式我們受到以下啟發:

(1)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道路,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型的高效農業有利於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有利於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打造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完整的產業鏈條。要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與配置及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實現基地一體化、信息一體化、市場一體化。

(3)要培植一大批模式大,檔次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一個龍頭企業,創出一個名牌,就可以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

(4)構建多層次技術服務隊伍。建立既有高尖人才組成的專家組、智囊團,又有第一線的專業技術指導人員,以及一部分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菜農技術指導組,為農民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

名村反哺型

此種模式適用於那些在全省乃至全國比較知名的村子,利用名村效應以及該村良好的經濟基礎,再加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好規劃和政策引導,一定會取得快速的發展。缺點是因為村子的建設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如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進行有效的銜接,避免鋪張浪費及重複建設是關鍵。

下麵以江蘇江陰市的華西村為例,進行介紹: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前黨支部書記吳仁寶秉承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華西村群眾艱苦創業,把華西村人從傳統的農耕和舊有觀念中解放出來,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其基本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