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講究“寓教於會”。
會上,不僅村領導講,就連本村村民、外聘工程技術人員、外來職工,都可以上台發言談體會。每年傳統和法定節日,村主要領導都要親自上門,對退休老人、病殘人員、軍屬等家庭,進行慰問。
2.放手發展村辦企業。1988年,華西村實現工農業產值億元村目標,1999年,華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農村經濟綜合開發的上市公司。
從華西村發展農村經濟情況來看,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組織者、實施者,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是通過支部書記和其他黨員幹部帶動農民實現的,通過農村基層黨組織帶動,整合資源,帶領農民,發展鄉村工業,以農村工業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種建設新農村的運行模式,我們稱之為名村反哺型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從這一模式我們受到以下啟發:
(1)充分發揮名村效應,充分利用村莊已有的良好經濟基礎。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避免重複建設和鋪張浪費,做到長遠規劃和短期目標相結合。
(2)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不動搖。幾十年來,華西村興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並逐漸成為企業集團。目前江蘇華西集團擁有58家企業,八大上市公司,雄踞全國2000萬個鄉鎮企業之首,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
(3)新農村建設必須壯大集體經濟。隻有走集體經濟道路,發揮集體的力量,才能在農村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產業主導型
此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該村具有鮮明的產業品牌及優勢,能夠帶動當地農民依靠某種產業進行致富。難點是如何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的契機,進行創新和進一步發展壯大。
濰坊市從1999年開始建設濰坊至壽光、青州、諸城、昌邑四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戰略工程,營建中國的“農業矽穀”。這四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總長達250千米,集中了272處農業科技示範園區,12萬公頃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灌溉等各類項目區和示範區。以種苗生產為中心,帶動了蔬菜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也使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形成一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設施蔬菜產業帶,從而帶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蔬菜產業的升級換代。其基本做法是:
1.注重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各園區和基地在生產的組織、產品類型的選擇上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進日本和韓國的中高檔蔬菜品種和技術,按照日本和韓國的蔬菜生產標準,組織廣大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使用統一品牌,組織農產品出口,以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2.全麵實行企業化管理。一個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就是一家專業公司經營,基地的生產、產品銷售等一般由公司進行經營,基地內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完全根據市場的需要由企業來組織,自負盈虧。
3.積極利用外資。濰坊市善於利用國際資本市場,加強與跨國公司、國際大商社的合作,推進農業投融資的國際化。
4.廣泛應用先進適用的設施蔬菜技術。通過對設施農業技術的引進及對傳統農業的嫁接,建設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提高設施蔬菜產業帶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從濰坊市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情況來看,濰坊市把發展蔬菜作為區域的主導產業。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村經濟發展,以發展農村工業為導向,推進農村經濟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充分利用區位條件,發展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壯大農村經濟總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從這一模式我們受到以下啟發:
(1)要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形成整體優勢參與國際競爭。一是靠市場牽動,將農業生產經營納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發展軌道。二是靠龍頭企業帶動,使更多的農副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三是靠基地驅動,為擴大農副產品出口提供可靠保障。四是靠科技促動,以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農副產品取勝。五是靠政府推動,為農業經濟國際化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