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1)(1 / 3)

東部地區典型

一、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小周易村

小周易村位於京津塘高速路和南六環交彙處,處在北京國家環保產業園區規劃範圍內。多年來,該村注重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就業增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塑造新型村民,努力提高村民生產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條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展之路。目前,該村村民富裕,村經濟社會和諧,成為馬駒橋鎮的“標兵村”,先後被評為市級先進村委會、村級示範工業大院、首都文明村、民主法製示範村、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安全穩定先進集體等。

1.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州區馬駒橋鎮小周易村現有麵積54公頃,戶籍人口252人。10多年前的小周易村是個窮村,人均收入不到800元,還背著20萬元的債務。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低,村內各項工作難以開展,社會事業發展緩慢。1996年底,以王茂喜為支書的新領導班子上任後,不斷加大產業發展力度,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逐步夯實了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1)明確思路。曆史上的小周易村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效益低,經濟基礎薄弱,村民收入始終上不去。新領導班子經過深入調研分析,認為要發展經濟,富裕村民,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從單純依靠種植業發展的模式中走出來,集全村之力發展第二、三產業。

(2)不斷吸引投資。因時製宜,製定相應辦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企業到本村投資。一是出租土地引投資,在沒有資金和技術的發展初期,發揮村位優勢,出租閑置土地,引進外來企業。二是出租廠房引投資,在積累了一定資金和技術的1998年後,自蓋廠房,靠出租廠房吸引企業,不到三年時間,不僅還清了所有欠賬,而且村集體積累資金60餘萬元。三是靠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措施吸引企業到村內投資。整治村容村貌,修建村道路,建立物業公司、保安隊、保潔隊、綠化隊,為外來企業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村裏決策,邀請企業代表參加,傾聽企業意見。對做出一定貢獻的企業免繳村公益事業費等。截至2005年底,已有32家企業入駐小周易,已形成稅收26家,村內企業創稅281萬元。

(3)大力增加效益。一是招商引資重質量。招商時不盲目求大、求多,注重考察引進企業的發展實力,考察企業對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使村經濟具有持續發展的後勁。畝均收益由當初的600元提高到現在的4000元,增長5667%。二是擴大規模增效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每年都把實際收入的30%用於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村產業發展壯大。三是鼓勵企業提效益。規定年創稅收2萬元以上的企業,免交村公益事業費。2005年該村實現經濟總收入246萬元,村民就業率達到100%,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從1998年的60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365萬元,增長5083%。

2.激發新農村建設的活力——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

(1)讓群眾為農村發展出實招。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引導鼓勵村民為村發展建言獻策。通過村民代表會、群眾意見征詢會、階段性工作報告會、疑難問題研討會等會議,以及深入到農戶、到企業,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堅持重大問題“兩委”必須問計於村民。各項工作完成後,負責的幹部分別按分工進行彙報,聽取村民代表意見。發展中遇到難題,及時組織村裏能人和企業代表,共同研究對策。村民自治、村級經濟組織等章程、村規民約和村內有關製度,由村民委員會提出初步意見後,“兩委會”研究,且必須經村民代表會通過。

(2)讓群眾建設農村有能力。建設農村需要農民具備較高的素質。農民素質提高了,才能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為農村發展作更多的貢獻。一是鼓勵上學長知識。對兒童從入學到大學的給予每人每年200~600元補助。對考上重點中學、大學的學生第一天報到,村裏都安排車輛把學生送到學校。二是鼓勵學技術、長本領。定期、專人組織村民參加鎮級以上技能培訓。專門聘請律師,對村民就業相關製度、規章和法律知識進行培訓;協調入駐企業從上班勞動力著手,幫助村分期分批培訓村民。每年都組織村幹部和35歲以上的村民分批到上海等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去開闊眼界、學本領。村民除了考駕駛本外,無論學什麼技術,都可憑結業證書報銷30%的費用。截至目前已有26名村民拿到了“技術本子”,成為企業發展的骨幹。三是鼓勵創業增收入。借款給村民自主創業,隻要村民有合適的項目,提出申請後經村兩委會審定,就能獲得為期1年的2萬~5萬元借款。村民在本村辦企業,租地、租房一律半價。截至2005年底,該村累計借款57萬元,幫助21戶村民在村內外開辦了銷售、加工、超市、飯店等店鋪2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