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1)(3 / 3)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幾年來,該鎮搶抓“鋼鐵遷安、中等城市”建設機遇,大力加強工業項目建設,鎮域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如何縮小工業快速發展與“三農”工作滯後的矛盾仍然是鎮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點。在財政迅速增長,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實麵前,該鎮審慎提出“以工業反哺農業。集中資金建設農村、發展農業,讓全鎮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構想。按照“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形式,在財政收入隻有2800萬元的2003年,該鎮就把200萬元可用財力中的90%用作了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啟動資金;連續兩年推遲辦公樓建設,以獎代補,推動文明生態村硬件建設的全麵展開。三年來,累計投入6430萬元,協調企業資金2300萬元,使全鎮文明生態村建設實現了高速度、高標準、高質量。在道路硬化上,3年間,累計投入4250萬元(鎮級投入500萬元),修築水泥路177公裏,15個村的主次街道硬化工程全部完工。在完成街道硬化的同時,該鎮把路網建設作為提升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支點。2004年,投資1000萬元實施了105公裏的燕趙公路工程,東西橫貫趙店子鎮全境。2005年又投資1000多萬元實施了“萬米村村通工程”,建成了15個村與燕趙路、野興路、楊柏路等主幹路的3分鍾交通圈,方便了鋼鐵產品和農產品的內運外銷,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村莊綠化上,2004年和2005年分別投資200萬元,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栽植、統一供苗,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街一樹、樹花相間的規劃格局,累計完成綠化植樹415萬株,其中街道兩側植樹857萬株,進村路植樹34萬株,環村植樹2517萬株,庭院植樹436萬株,鎮域林木覆蓋率達到了43%,初步實現了“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的綠色景觀。2006年又投資500萬元,進一步完成綠化掃尾工程和實施美化樹種進農村工程。其中,燕趙公路兩側投資300萬元栽植8厘米以上國槐1萬株,檜柏牆1600延長米;農村則實行重點路段綠牆化(檜柏牆)、主街道立體化、重點景區園藝化,基本做到了“有路必有樹,有坑必有林,有街必有景”。並建立“林包到村、樹包到戶”的長效機製,提高林木成活率。在街院淨化上,把農村五亂治理和沼氣池建設作為街院淨化的重要內容。在“五亂”治理中,整治了全部街道,治理所有坑塘。建設沼氣池,在市補500元的基礎上鎮裏每建一個再補100元,建成沼氣村的鎮裏每個再獎50元。通過以獎代補,農民建設熱情空前高漲,全鎮向沼氣鎮和實現“一戶一池”的目標紮實邁進,預計到2006年底全鎮養殖戶95%以上建有沼氣池。

2.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

。財政增長了不能代替農民收入的增加,環境改善了也不能代表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為此,幾年來,該鎮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做文章,挖掘農業、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努力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人一技”的目標,初步形成圍繞鋼鐵企業的運輸專業村群體、圍繞農業開發的現代農業專業村群體和圍繞勞動密集產業的工業企業專業村群體等三大產業群體。投資300萬元實施了7個村6000畝土地治理項目;投資1000萬元(其中政府投入400萬元)建成存欄1000頭高標準奶牛養殖園區;投資50萬元建成了西瓜、設施蔬菜協會;投資50萬元建設了3000畝無公害西瓜基地。每年投入50萬元,鼓勵、扶持專業村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創新品牌,馬莊西瓜已在大型超市占有一席之地;溝南莊棚菜生產成為省民政廳發揮協會作用、發展農業產業、促進農民致富的典型;小店村的五香花生米、北代莊的花生油享譽天津、塘沽等地。三港灣、趙店子、申劉莊等鄰近企業的運輸專業村,已從兩年前幾十台運輸車輛發展到現在每村擁有大型車輛200多台;同時該鎮抓住環境改善的機遇,支持康官營、鄭店子、營裏建設工業小區,先後有9家企業入駐,安排300餘人就業。全鎮15個村的產業各具特色,形成了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鎮內8600多勞動力100%就業,農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