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2)(3 / 3)

(3)從科學規劃入手,因村製宜建設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既要全麵規劃,更要分步實施。周莊村首先從規劃入手,分步分類組織實施。舊村改造中涉及群眾的住宅建設,采取村裏統一規劃,農民按照實際情況自己投資建設,對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采取國家、集體和企業出資,農民出力進行建設,形成了多層次投資主體和建設主體,有力地推動了全村各項事業的良性發展。在科學規劃、分類實施的同時,堅持量入為出、量力而行、勤儉辦事的原則,不背包袱,不能變相增加農民負擔,不留罵名,讓群眾真受益、真滿意。

(4)要優先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急待解決的問題。周莊村在舊村改造過程中,在建設內容上遵循優先順序,優先解決關係農民生計的問題,如飲水、行路、燃料、就醫、孩子入學等。在規劃中提出了應擴大“生態富民”工程的實施規模,加快普及農村沼氣,並與此相結合,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汙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發展循環農業,實現村容整潔。

此村是能人和企業帶動型的典型。

五、山東省樂陵市梁錐村

調動社會力量包括企業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條有效途徑。出生於山東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的企業家梁希森,懷著對農民的濃厚感情,抱著改造農村的美好願望,投資梁錐村,改造舊村,建設“梁錐希森新村”,被當地稱為“希森模式”。梁錐村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傳統農區,幾年前還是當地的諸多貧困落後村之一,經梁希森改造後發生了巨變。現有耕地980畝,人口415人,其中勞動力280人,基本上都在“希森三和集團”工作。2005年人均純收入11000元,主要來自工資收入和魯西黃牛養殖收入。比較特殊的是,由於企業和村的高度結合,村子已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村級收入、村級資產和村級負債。

“希森模式”的基本內容,是以企業為主導,以舊村改造為基礎,通過產業化經營和資源循環利用,發展現代農業,帶動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主要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麵:

1.投資改造舊村,土地入股企業。2001年梁希森投資4200萬元,利用130畝廢棄地,蓋起了136套新房,以近乎免費的方式提供給村民,讓全村村民搬進小區。在舊村改造置換出的老宅基地上建立現代化的養牛廠,成立魯西牛業公司,按規定舊宅基地以每畝3萬元入股企業,股份歸村民所有,企業盈利可以分紅,企業虧損按保底每畝500元對村民給予補貼。

2.實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該村的產業化經營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產業鏈周密完整,資源得到循環利用。公司組織農戶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養殖魯西黃牛,公司收購農戶的架子牛進行育肥後屠宰分割,牛肉銷售到市場。牛糞、屠宰的廢水和農戶生活垃圾用來生產沼氣,沼氣用來發電,沼渣用來培養蘑菇,蘑菇的培養基用來養蚯蚓,蚯蚓用來製作中藥和保健品,蚯蚓糞用來製造飼料和活性複合肥,飼料用來喂雞、鴨、魚,肥料返田培育環保蔬菜和農作物,作物秸稈用來養牛。以魯西黃牛、玉米秸稈等資源為基礎,形成一條農業生態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其次,產品附加值高,企業和農戶利益得到有效聯結。公司利用高新技術對牛副產品進行深加工,用牛血提取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紅素等生物製品,用蚯蚓提取蚓激酶等,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使公司有能力為農民讓出更多的利潤,鞏固了公司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製。公司與養牛戶簽訂單,牛的收購價格每公斤比市價高02元,養牛戶每頭牛可多收入100元左右。養牛戶賺養殖的錢,企業賺精深加工的錢,雙方各自獲得穩定且較高的收益,利益聯結也更加緊密。

3.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梁希森投資改造梁錐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改造傳統農民,培育新型農民的過程。首先是改變農民生活方式。讓農民搬進新房,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集中的供熱設備、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網絡等,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其次是改變農民生產方式。村裏凡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可在公司謀一份職業,村民變成了工人,不僅每月有固定的收入,還享受到了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在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注重提高農民素質。成立了農民培訓學校,對農民進行“三農”政策、種養技術的培訓,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農民業餘生活。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農民的思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