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3)(1 / 3)

“希森模式”作為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有益嚐試,實踐的時間還不長。有值得總結的經驗,也有不少方麵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1)應該重視企業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是重要的投入主體。梁希森的實踐說明,那些對農村和農民有感情,對建設新農村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家,可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

(2)要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新農村建設不僅包括生產發展,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內容。因此,政府既要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給予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企業必要的鼓勵和優惠,同時也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上進一步加大力度。

(3)新農村建設要尊重農民意願。新農村建設要以人為本,首先就要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把美好願望和農民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得到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各項建設才能較為順利地實施下去。

此村為企業帶動型模式的典型。

六、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村

韓村河村位於北京西南40公裏處。全村總麵積24平方公裏,耕地麵積1360畝,全村910戶,2700多人。勞動力1380人,其中約1000人在韓建集團就業。2005年村級資產達28億元,村級收入3億元,其中建築業收入占90%,農業收入占5%,其他副業收入占5%。人均收入18萬元,包括各種福利達3萬元以上。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每人每年3000元,不足部分由韓建集團補足。

韓河村的發展,依靠的是能人的引領。多年來,黨委書記田雄帶領韓村河村群眾,發展建築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投資各項事業建設,美化村容村貌;完善村民各種福利,實現鄉風文明;加強黨組織建設,強化民主管理,形成了韓村河村特有的農村建設和發展模式,其經驗和主要做法包括:

1.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改革開放之初至今,曆經28年的艱苦奮鬥,韓村河建築隊發展成為國家特級資質的大型企業集團——韓建集團。在田雄的帶領下,集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企業生產結構、拓寬企業經營領域,由單一的建築業向多種相關產業和特色產業延伸。先後投資5800萬元,建成了兩個建材產業;投資3000萬元用於現代農業建設,建成了260畝的高科技蔬菜園區。目前,韓建集團的發展涉及建築設計、施工、房地產開發、裝飾、安裝、市政、水利水電、旅遊和特色農業等多種產業,實現了以建築業為龍頭,帶動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集團所屬100多個項目經理部,擁有6000多名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職工人數最高達5萬人。韓建集團的迅猛發展,使得韓村河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起來,有力地保證了韓村河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項工程的投入。

2.加強基礎性公益性設施建設。韓村河村從1990年開始規劃新村建設,2004年韓建集團共投資53億元,建成了581棟別墅和21棟公寓式多層住宅樓,建築麵積從237~360平方米不等,村民住宅總建築麵積近20萬平方米,全體村民都搬進新居,人均住房68平方米。每年韓建集團都要拿出3000萬元,投資基建、維修、改造、粉刷、工資、取暖、福利、補貼、綠化、衛生等各項公共事業。1995年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於一體的教育中心。同時,還建成了電信支局、郵政局、衛生院、影劇院、鍋爐房、公園等多項配套公共設施。建成了東西9條路、南北14條路。原韓村河的5個自然小村落變成了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的美麗和諧的新農村。

3.完善村民各種福利保障。田雄帶領村領導班子,先後製定並出台了近20條福利政策。例如,樓房售價每平方米隻交300~400元,村民原住房麵積可與新樓麵積做1∶1衝抵,村民搬遷時一次性被獎勵3萬元,村民購買樓房實行分期付款,每年為村民供暖的投資額為1000多萬元,60歲以上老人享受養老補助,集體出資給農業戶口(2374人)的村民上醫療保險,村民看病可報銷70%醫療費,獨生子女的父母每年補助獨生子女費600元,父母雙方均為農業戶口的,可享受1000元養老儲蓄,勞動力每人平均月工資450元,解放前入黨的老黨員每人每年補助2000元。這些福利政策的實施,充分顯示了集體的溫暖,也彰顯了韓村河村的文明新風貌。

4.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身為村領導班子帶頭人的田雄始終把自身素質建設作為班子建設的關鍵,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時刻用現代企業家的素質和標準激勵自己,發揮了好帶頭人的示範作用。韓建集團黨委堅持民主集中製原則,尤其是對於村裏的重大決策,始終堅持集體領導、集體決策,在堅持廉政建設中建立健全群眾監督機製,把廣大群眾、黨員、幹部對領導班子的有效監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