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說,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由於他在中國曆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後人依托管仲之名而成《管子》之書,也就並非偶然。
現行《管子》一書為漢朝劉向編定。在劉向校書之前,流行《管子》版本有多種,共計篇,劉向校除其中重複者8篇,定著篇,今亡0篇,存7篇。關於《管子》書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問題,學術界曆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綜合起來大致有四種意見。第一種是雜燴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梁啟超、羅根澤、郭沫若、馮友蘭為代表;第二種是管子學派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張岱年、任繼愈、餘敦康為代表;第三種是追述管仲言行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以趙守正為代表;第四種是部分遺著說,持這種主張的有關鋒、林聿時、喬長路等。
我們認為《管子》與管仲既有聯係,也有區別。其聯係之處在於《管子》書的確記述了管仲的思想和言行;其區別之處在於這些記述並非出於管仲一人之手,可能是那些齊國推崇管仲的“稷下先生”所作。至於《管子》的成書年代,我們認為它成於戰國至秦漢時代。漢朝劉向校訂之後,又經過後人的多次改編、加工、整理,致使《管子》成了一部駁雜難辨的典籍。
《管子》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綜合巨帙,曆代學者都很重視對它進行考定、校正及詮釋等工作,唐、明、清三代尤甚。近現代學者在《管子》的研究方麵取得的成就更大,著述頗豐。所有這些都為我們研究《管子》及其教育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作為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管子》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哲學、社會及自然科學方麵的思想內容。作為教育著作而論,其內容豐富多彩,而且獨具特色。
(一)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管子》認為國家的治亂興廢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教化進行的好與壞的結果。《牧民》篇說:“四維(注:禮、義、廉、恥)不張,國乃滅亡。”強調了“禮”、“義”、“廉”、“恥”的教育問題對國家政治統治的重要性,並極力勸導統治者予以高度重視。惟其如此,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同時,它也承認政治對教育有著製約作用。
教育是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途徑。《牧民》篇認為經濟是禮義教化的物質基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經濟發展了,人民的文明程度才會提高。同時認為教育對經濟發展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據此,它提出了四民分業的社會職業教育思想。
教育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有著重大作用。《版法》篇認為:“必先順教,萬民鄉風。”隻有先對百姓施以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教育,他們才會趨向好的風化。通過教育和訓誨,社會上的“邪行”和“淫事”就會大大減少,社會風氣也會好轉。為此,《管子》主張由“鄉師”主管教育,由“民嗇夫”向人民具體實施教育內容。這反映了在私學產生以前的學在官府,政教合一,教師由國家的一些官員擔任的時代特征,同時也說明通過基層組織和地方官吏對人民群眾實施教育的傳統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由來久遠的。
教育對人的個性發展也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管子》
很重視教育對人的感化作用。它說教育好像“秋雲”、“夏之靜雲”、“皓月”、“流水”一般激勵並感化著人的內心世界,促人向善,去做一個品質高尚的人。
《管子》對教育的“樹人”、育人方麵的作用也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認識。《權修》篇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人們常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源於此。這不僅強調了樹人的長期性及其重要意義,而且還充分肯定了“樹人”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果。這種對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至今仍放射著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