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管子》強調並充分肯定了教育對治國安民、富國強兵、移風易俗及“樹人”、育人等方麵的重大作用,這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
(二)管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首先,《管子》書中關於道德教育的內容比較豐富,主要包括禮、義、廉、恥、孝、悌、慈、惠、仁、信等道德規範。而禮、義、廉、恥又是其中心的道德教育內容。《牧民》篇中對這四種道德規範作了簡要的說明:“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其中,《管子》是禮義作為其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它在《五輔》篇中對禮與義道德規範的基本內涵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尤其是對禮的論述相當完備,同孔孟對“仁”的論述一樣,在我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形成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管子》這種以禮義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教育思想與孔孟以仁義為中心的倫理道德教育思想是不同的。在孔孟那裏,是由“仁”及“禮”,即從個人的道德修養上升到對社會道德規範的自覺遵循;《管子》則主張用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約束個人道德行為規範。但二者對於維護社會等級製的“禮”的目的卻是一致的,誠可謂相輔相成。
其次,《管子》在具體分析道德教育活動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之基礎上,總結出了這樣幾條道德教育原則。
反倦怠
《管子》認為人們在接受道德教育時應有積極主動的精神,不能懶惰,正如《形勢解》篇所說:“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不孝,以之起事則不成。”怠倦者是根本培養不出道德意識的。
忌伐矜
《管子》反對驕傲自滿,居功自伐,積極提倡謙虛處世。並認為獨擅其美,自持其盛,自奮其能,而以驕傲放蕩的姿態去欺淩他人,失敗就會從這裏開始。《宙合》篇還以“盛必失而雄必敗”來提醒那些居功自大的人注意,不然則大事難成。
慎言
《宙合》篇把慎言列為道德修養的重要原則。它主張說話要分場合,有原則,做到“言察美惡,別良苦。”如果言不周密,有時不僅會給自己招來禍患,甚至還會給他人或社會帶來危害,故“言不可不慎也”。
從小處做起
權修》篇認為一個人要想修養好道德情操,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從小處嚴格要求自己,這樣經過日積月累的培養,最後才能修成大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統治者就必須教導人民注意“謹小禮,行小義,修小廉,飾小恥,禁微邪。”如果道德教育不從小處做起,不去防微杜漸,那麼“微邪”就會變成“大邪”,“大邪”最終也會危害到國家。在禁邪的問題上,它主張采取積極的態度,不能等問題發生了才去解決,而應防患於未然。這種主張是十分深刻的。
自我反省
《管子》教導人們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從各方麵嚴格要求自己;同樣,還要從“絕理者”身上記取教訓,從“不及者”身上取得借鑒,以能更清楚地反思自我,如此,才能不斷地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
此外,《管子》在道德教育上很重視道德行為的感化及自覺性認為道德教育是以啟發和感化為特征的,是要人們動於衷曲,內心受到感化,從而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