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平日對待先生方麵的規則:弟子在先生的生活起居方麵要溫恭盡職,待師如賓。可見,尊師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統美德。
學生受業方麵的規則:學生聆聽先生教導時要謙恭虛心,按禮節行事,並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由於受業的學生中年齡大小及文化程度高低各不相同,稷下學宮采用的是複式教學法,先生對學生因材施教。學生平日要勤奮學習,晚上等先生休息後彼此相互切磋,以求進步。這體現出稷下學宮裏各學派之間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學術風氣。
學生言談舉止方麵的規則:一切言語行動都應以中和之道為原則,並且要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操修養。
學生外出交遊方麵的規則:外出居家一定要遵守常規,接近有德之士,對待客人彬彬有禮。
此外,《弟子職》篇還對學生日常的飲食起居之道、灑掃應對之節、坐立行臥之法等作了細致入微的規定。稷下學宮把這些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並同教學融為一體,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實踐表明,這是道德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總之,《弟子職》對學生的要求相當全麵、具體而嚴格,甚至有些苛刻;同時,它還隱含著一定的政治目的,即為統治階級培養具有禮義廉恥等道德規範且對君主又絕對順從的吏民,這是《弟子職》中的一個消極麵。但它以四言對仗的形式編寫成章,便於記誦,這種使學規與教學相結合的特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它總結了稷下學宮管理的有益經驗,也反映了戰國時期教育的部分史實。所以對《弟子職》
應當用辯證的觀點加以分析和借鑒。它作為稷下學宮的學規,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個較為完備的學生守則,並成為後世官學、私學、書院製定學規、學則的範本。
綜上所述,《管子》教育思想具有這麼兩大特點。首先,它具有大教育觀。從現代科學的係統論觀點來看,《管子》把治理齊國當作一個母係統,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教育等方麵則分別為母係統中的子係統。它在論述其教育思想這一子係統時是緊緊圍繞著使齊國國富民強這一最優目標展開的。這一目標貫穿於《管子》的整個教育思想之中,並使各部分教育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涉及麵廣、結構複雜而又比較協調的教育思想體係。這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與國家政治統治緊密結合而且前者服務於後者的政教合一的普遍規律。但是,它忽略了學校教育,這是《管子》教育思想的一大缺陷。其次,《管子》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了齊文化的開放、吸收、互補、交融與創新的特點。
總之,《管子》教育思想兼容各家,不拘成說,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接受性;同時又具有互補與創新的特色。這是《管子》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之一。我們唯有將之發揚光大,才能創立起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從而推動我們的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附:管仲年表
公元前7年管仲生於潁上(今安徽省北部)。
公元前708年管仲在貧窮中度過了童年。因家貧,做過馬夫,做過小商販。是年,與鮑叔牙相識,結拜為兄弟,協手經商。十多年中他們走遍了中原各國。
公元前97年齊僖公拜管仲、鮑叔牙分別為二公子糾和三公子小白的師傅。
公元前9年齊襄公繼位後,好勇喜功,連年征伐鄰國,國內橫征暴斂,民怨甚重。是年,魯桓公與夫人文薑來到齊國,齊襄公與其胞妹文薑通奸,並殺死了魯桓公。
公元前9年齊襄公荒淫無道,天怒人怨。為避齊亂,管仲、召忽奉公子糾投奔魯國;鮑叔牙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國。
公元前8年公子無知與連稱、管至父內外勾結,殺齊襄公,取代君位。雍廩等人殺公子無知。齊國大亂。
公元前8年高傒、國子擁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是為齊桓公。
魯莊公為公子糾爭位,齊、魯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軍乘勝奪取魯國汶陽之地。
齊桓公決心報管仲射他一箭之仇,派人赴魯,逼魯莊公殺公子糾,召忽殉主,管仲遣返齊國。在鮑叔牙的極力保薦下,齊桓公捐棄前仇,管仲被拜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