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導讀

創建齊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的事業是和管仲分不開的。他在齊國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都是出於管仲的建議。本章也以《管子》中某些部分,作為講述齊國改革的資料。其中哪些是桓公所實際推行的,哪些是尚未實際推行,這個問題本書就不深考了。因為即使尚未推行,也是管仲的建議,足以說明當時的曆史趨勢。就本章的目的說,這就夠了。

不過《管子》和管仲的關係,現在還沒有定論,這倒需要考證。

管仲(死於公元前年)名夷吾,仲是他的字,穎上(今安徽穎上縣)人。他原來很窮,曾作過小商人。後來成為齊國公子糾的家臣。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子糾不勝身死。小白立為齊君,就是齊桓公。桓公用管仲為相,(《史記·管晏列傳》)在齊國推行封建製的改革。由於封建製在當時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係,齊國成為當時最先進、最強大的諸侯國,齊桓公成為當時諸侯國的霸主。

先秦的書,稱為某子、某子的很多,例如《孟子》、《荀子》等。但是《管子》這部書,同《孟子》、《荀子》等書,有兩點顯著的不同。第一點,它的內容比較複雜。《孟子》、《荀子》等書,雖然都不一定是一個人寫的,但是它們都各自有一個一貫的中心思想,在文字上也有各自的風格,有各自的精神麵貌。這說明它隻包括一個學派的思想。

但是《管子》這部書就不是這樣。它的內容比較複雜。其中法家思想、黃老思想占主要地位,但也有別家思想,還有儒家思想。例如《弟子職》這一篇,就是後來的《弟子規》那一類的東西。

第二個顯著的不同是它的內容雖然是比較複雜,但是有一個有係統的形式。從形式上看,《管子》是很整齊的。在全書之中先有十篇,稱為“經言”。其次有八篇稱為“外言”。其次有九篇稱為“內言”,其次有十八篇稱為“短語”。其次有五篇稱為“區言”,其次有十三篇稱為“雜篇”,其次有五篇稱為“管子解”,最後十八篇稱為“管子輕重”。可見《管子》是經過一番有計劃的編輯工作的。這個編輯工作,可能不是劉向、劉歆作的。因為先秦稱為某子、某子的書,絕大部分都是經過他們父子二人整理、編輯的,可是除《管子》外,都沒有這種形式。

全書八十六篇,分為八類。有些類的名稱的意義也不很清楚,例如“區言”。哪一篇歸到哪一類,以什麼為標準,都不甚清楚。

在這八十六篇之中,有些篇已經遺失了。可是在目錄中還有它們的題目,下邊注個“亡”字。這個“亡”字,是誰注的?如果是劉向、劉歆注的,那就說明在他們以前已經有了一個《管子》全書的目錄。

沒有材料可以作為這樣說法的根據,但也不排斥有這樣的可能。

從這兩點上看,《管子》和《孟子》、《荀子》等書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也就是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管子》和先秦有一部書有顯著的相同,那就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這部書內容很複雜,但是在形式上它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從形式上看,它是一個有完整係統的書。這部書是呂不韋和他的門客們照這個形式上的係統編輯而成的。

由此可以推論,《管子》這部書的形式上的體係也是由某些人編輯而成的。這些人是些什麼人?他們為什麼專把像《管子》所包含的那些文章收集在一起成為一部書?為什麼又把這部書稱為“管子”?所有這些問題,都需研究解決。

司馬遷說:“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於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劉向《別錄》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史記集解》引)這裏說“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可見稷下講學是以前早就有的。

在齊國的這樣一個學術中心,現在一般稱之為稷下學宮。這個學宮是當時的一個思想鬥爭的場所,因此也是一個各學派辯論的講壇。《鹽鐵論·論儒》篇說:“齊宣王褒儒尊學。孟子、淳於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如果這個說法是合乎曆史事實的,孟軻也是“稷下先生”之一。

從《管子》這部書稱為“管子”這一點看,《管子》這部書必定是和齊國有關的。因為管仲是齊國最大的人物,所以這部齊國的書稱為“管子”。而當時能夠寫出這麼多文章的人才聚集的組織,隻有稷下學宮。因此可以推論,《管子》所收的文章都是當時“稷下先生”們寫的。他們不是來自一家一派,所以內容比較複雜。因為齊國是最先出現封建製的生產關係的,所以思想雖比較複雜,而法家、黃老思想還是占主要地位。稷下的人把它們收集在一起,加以形式上的整理,編輯成為一書,可能如同我們現在某一個大學的學報之類。我們現在稱稷下為稷下學宮,有學宮就應該有學報。《管子》就是稷下學宮的“學報”。因為管仲是齊國最有名的人,所以用他的名字作為這個“學報”的名字。

如果這個推論可以成立,《管子》所收的文章,其寫作的時代不能早於稷下學宮的成立,也不能晚於這個學宮的消失。這個學宮到戰國末期還很興盛,荀況還主持過這個學宮。可是到秦始皇統一以後,這個學宮隨著齊國的滅亡而消失了。《管子》這部書應該是在稷下學宮消失以前編輯出來的。它在戰國末期就很流行。韓非說“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韓非子·五蠹》)它成書的時代和《呂氏春秋》成書的時代可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