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裏麵沒有管仲親筆寫的文章,但是其中也有可以作為講管仲本人思想和活動的材料。《論語》裏麵並沒有孔丘親自寫的文章,但它是講孔丘本人思想和活動的主要材料。不過《管子》內容相當複雜,稱引管仲的地方也很多,各篇的時代的早晚也相差很大。究竟哪些可以作為講管仲本人的思想、活動的材料,哪些不可以,這就要選擇,選擇就得有個標準。

我認為《國語》中的《齊語》就是個標準。《齊語》就是一篇管仲傳。這篇相當完整地記載了管仲的思想、活動及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在齊國所推行的一係列的封建製的改革和措施,也記載了這些改革、措施所取得的成績。這篇傳是講管仲本人的思想、活動的主要資料。拿這個標準看《管子》,就可以看出,《管子》中的《大匡》、《中匡》、《小匡》三篇所講的管仲,基本上是同《齊語》相合的。特別是《小匡》簡直是照抄《齊語》。可以推論,《齊語》和這三篇是關於管仲本人的思想、活動的最早的記述。《齊語》本是齊國的國史。《管子》中的這三篇,至少《小匡》這一篇是從齊國國史裏摘抄出來的。

牧民第一

【原文】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荒,上無量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障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右國頌

【原文】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右四維

【原文】

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右四順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複。

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

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時也。不行不可複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

嚴刑罰,則民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強民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偷取一時,則民無怨心。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右士經

【原文】

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

禦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毋蔽汝惡,毋異汝度,賢者將不汝助。

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聖王。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強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眾,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於時而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緩者後於事於財者失所親,信小人者失士。

形勢第二

【原文】

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矣。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春秋冬夏不更其節,古今一也。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幽而威可載也。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貴有以行令,賤有以忘卑,壽夭貧富,無徒歸也。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名之運也。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鴻鵠鏘鏘,唯民歌之。濟濟多士,殷民化之,紂之失也。飛蓬之問不在所賓;燕雀之集,道行不顧。犧圭壁,不足以饗鬼神。主功有素,寶幣奚為?羿之道,非射也;造父之術,非馭也奚仲之巧,非斫削也。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獨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