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及遠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它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內容,是一個承前啟後的綜合概念,它不但涵蓋了以往國家在處理城鄉關係、解決“三農”問題方麵的政策內容,也是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福利水平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農民、新社區、新組織、新設施、新風貌為目標,以加強農村道路、水電、水利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綜合建設計劃。通過以上綜合建設,爭取用10~15年的時間,最終目標是要把全國農村基本建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功能齊備、人居環境友好優美、民主意識顯著增強、村容村貌格調向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達到農村全麵實現小康的目標(馬曉河,2006)。概括而言,就是要通過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麵的綜合建設,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是全麵的、係統的和完整的,它是由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人文等因素構成的多位一體的綜合目標,不能片麵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麵具體目標:

(1)政治目標。即經過較長時期的建設,實現管理民主、決策科學、組織健全、依法治村的目標,保持新農村建設的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

(2)經濟目標。即經過不懈努力,在廣大農村區域內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生活富足、全麵小康的目標,保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持久的經濟活力。

(3)社會目標。即經過長期奮鬥,在廣大農村真正實現安定有序、鄰裏和睦、民風淳樸、生活方式健康向上,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麵推進農村社會進步。

(4)環境目標。即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實現環境優美、村容整潔、人居改善、文明衛生之目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新農村。

(5)人文目標。即貫徹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注重人的全麵發展,在廣大農村實現教育發展、科技普及、文化繁榮、農民素質提高的目標,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