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和最主要目標對象,因此,滿足農民需要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他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可以概括為“六通、五改、兩建設、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氣(燃料)、通電、通訊、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廚、改圈舍、改校舍、改衛生所;“兩建”即建公共活動場所、建集中垃圾處理站;“一提高”即提高農民收入。具體而言,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四方麵的內容:一是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民的生存條件。新農村建設必須優先解決包括道路、安全飲水、沼氣(燃料)、用電、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同時改造中小學校舍、改造衛生所,並幫助農民改廁所、改廚房、改圈舍;另外在農村還要建設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建設必要的垃圾處理場所。二是為農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初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讓農民能夠充分享受現代福利所能帶來的好處,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靠、閑有所樂。因此,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貧困救助、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麵的製度建設,解決農民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三是改善農業、農村生產條件,培育新的支撐產業,提高農民收入。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涉及到國家食品安全問題,這部分建設國家和社會應該承擔較大的責任。因此,要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搞好農田水利建設、防洪排澇工程、抗旱節水設施、農村電氣化工程等,確保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順利進行。四是深化農村體製、機製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製度保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健全農村自治機製,加強農村法製建設,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大力推進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等農民自製組織的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製度保障。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馬曉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目標與內容》,中國農業信息網,2006-06-20。
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會發展
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村社會發展則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的。離開農村社會發展談新農村建設沒有任何意義,而離開新農村建設談農村社會發展,農村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就很難得到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是加快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良好契機。
一、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農村發展的體製性障礙依然存在,體製建設任重道遠。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體製性障礙,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製約因素還很多,城鄉二元結構還未根本破除,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機製還未完全建立,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以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為例,盡管農村金融體製改革已近20年,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還普遍存在許多製度性、技術性、操作性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村金融體係不完善。農村信用社沒有發揮應有的支農作用;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範圍又過窄,而且隨著糧食購銷體製改革的完成,貸款業務又進一步萎縮;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經濟效益考慮,將部分分支機構從縣鄉退出;農業的保險製度落後,農業商業保險規模小,險種單一。二是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農業銀行及一些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在農村吸儲能力很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卻較少;城市信用社下鄉攬儲挖走部分資金,轉向城市。三是缺乏農村特點的貸款擔保製度。在現行信貸政策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貸款抵押擔保,難以得到需要的貸款。劉洪:《中國農村金融存在三大問題》,人民網,2005-10-19。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勢必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通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強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農村金融風險規避機製等三方麵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
2.農業發展麵臨諸多挑戰,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
(1)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發展缺乏後勁。一是農業基本建設投入不足,其占國家基本建設投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51%,“七五”為33%,“八五”為3%,可見逐年減少。由於基本建設投入不足,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全國約有1/3的水庫帶病運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維修,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災害麵積逐年擴大。二是農業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01%,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比重不到02%,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利益的驅使,社會、企業和農戶對農業的投入也不多。沒有建立國家、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的財政、金融、稅收、農產品價格補貼等體係和運行機製,農業投入不足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李水山:《我國“三農”問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製性障礙》,http://column.bokee.com,2006-08-08。(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雖然我國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生產品種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層次低;農產品加工業滯後,農產品增值困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規模經營;缺乏科學的區域布局等等。(3)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持續提高。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加上在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縮減、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還在繼續惡化,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導致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難以保證。(4)農業服務體係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務滯後。我國農業服務體係長期以來以推廣和服務為主,目前,農業服務體係存在隊伍膨脹、機製不活、負擔太重、觀念滯後、服務能力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和經濟效益低等各種問題,很難適應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5)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農業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目前許多農村地區個體販運戶規模小且不穩定,區域市場發育不全,大宗農副產品難以及時有效地銷售出去,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的流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