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農村環境問題非常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這些問題突出地表現為: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兩方麵因素的影響,農村當地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範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
(2)農業汙染加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地膜等化學投入,造成嚴重的地麵汙染,不僅導致農作物減產、農產品品質下降,而且對土壤、水、生物、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汙染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汙染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汙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種問題日漸嚴重。主要表現在:農村生活垃圾數量增多,而且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汙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汙染嚴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汙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對當地空氣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
(4)工業汙染增多。我國農村工業汙染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鄉鎮企業汙染。我國鄉鎮企業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設備簡陋、技術落後、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汙染的設施,致使由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問題十分突出,加重了農村環境的壓力;二是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汙染。由於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汙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造成城市汙染向農村轉移;同時,城市“三廢”直接轉移到農村,由此給城市周邊區域的環境帶來嚴重汙染。
二、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對策該部分內容主要出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依據這些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措施,這些措施直接與我國農村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應,因此,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過程,也必然是我國農村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
1.全麵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製保障。
(1)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範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製,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製隻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辦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製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製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製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曆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製,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