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製,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製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製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製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誌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製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製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3)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4.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製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原則,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範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鼓勵城市各單位開展智力支農,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全麵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
(2)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麵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製。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3)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試點工作,從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係。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製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管體係,規範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4)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餘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製腐朽落後文化。
(5)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製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係。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製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範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