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從三大地帶農村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增量數據看,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現代化耐用消費品的普及速度要比中西部地區快。如1999年東部地區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的彩色電視機數量為555台,到2004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9959,增加了4409台,而同期中部地區每百戶居民擁有彩色電視機數量的增加量為4323台,西部地區為3930台(見表2-3)。總體而言,東、中、西部農村居民擁有的耐用消費品絕對量和增量的差異,反映出三大地帶農村居民在消費水平上存在差異。
四、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與消費水平
無論是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還是杜森貝裏的相對收入假說以及弗裏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摩迪裏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都論證了收入對消費的決定性影響。從我國農村收入和消費支出變化的時間序列看,農民消費水平的增長與收入的增長也完全同步,明顯表現出收入決定消費的規律。據相關數據測算,在1983年到2004年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率為38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平均增長率為355%,二者增長的平均速度十分接近。從現期收入與消費的回歸結果看,二者的相關係數也達到072,表現出很強的相關關係。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來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標。基於收入對消費的決定性影響,基尼係數的變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消費水平的差異性。基尼係數越大,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因此消費水平的差異性也越明顯。城鄉居民間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以及不均等程度的加大,是造成城鄉間居民消費水平呈現差異並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從直觀數據看,1983年,我國的基尼係數為0304,到2004年已逼近047,表明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由2變為34,也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從量化分析結果看,基尼係數變動和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變動有明顯相關關係,基尼係數每增加1%,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比就會擴大59%。因此,城鄉間基尼係數越大,城鄉間消費水平的差距也會越大。
農村內部基尼係數是衡量農村內部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指標。農村內部基尼係數的擴大是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地區差距不斷拉大的主要原因。農村內部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的差異,使農村內部基尼係數不斷變大,因此農村居民消費的地區差距也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都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收入的增長速度是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1980年東中西部農村居民純收入之比為135∶105∶1,生活消費支出之比為125∶108∶1,收入和消費差距均不大。1995年以後純收入之比擴大到190∶130∶1以上,生活消費支出也擴大到160∶120∶1以上。1995年純收入差距最大,生活消費支出差距也達到最大。1980至1985年間,東部和中部、東部和西部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均不大。1985年至1995年間,東部與中西部收入差距迅速擴大,消費差距也隨著擴大。1995年至2004年間,東部與中西部收入差距仍在擴大,但擴大速度有所減慢,消費差距擴大速度也跟著減慢。可見,東部與中部、西部消費差距的擴大與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說,農村內部基尼係數越大,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也就越大。因此,要縮小消費水平的城鄉和地區差距,應該首先從縮小城鄉間和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降低基尼係數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