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食品消費方麵,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這一變化可以從農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變化得到說明,1978年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恩格爾係數為677%,到1990年已下降到456%,下降了221個百分點。這說明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正由單一化向多層次方向發展,居民的消費不再僅僅停留在填飽肚子上,消費的取向更加多元,消費內容也更加豐富。在衣著消費方麵,我國農村居民衣著消費在總支出中的比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但是絕對支出量在不斷增加,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在不斷提高的。從衣著消費質的方麵看,農村居民在衣著消費檔次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棉布消費量急劇下降,化纖布、綢緞、呢絨消費量急劇上升。在燃料消費方麵,雖然農村居民燃料消費所占比重在緩慢下降,但是根據表2-5和表2-7可以算出,農村居民實際的燃料消費支出是遞增的,這說明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經出現的農村燃料緊缺的矛盾已經大為緩解。這一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於政府采取的諸如推廣太陽灶、節柴灶等一係列措施的結果。

其次,在住房支出方麵,農村居民1978~1980年人均住房支出增長迅速,分別為367元、766元、1280元,年平均增長8625%;1981~1984年分別為1867元、2258元、2756元、3112元,年平均增長25%以上;1985~1989年分別為3946元、5123元、5776元、7110元、7705元,年平均增長18%以上。農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的迅速增長,說明農村居民在基本滿足了吃穿用的需要後,開始重視居住條件的改善。雖然,住房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在不斷下降,但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收入增加幅度的變化相關。

最後,在耐用消費品方麵,耐用消費品正逐漸在農村家庭中普及。農村中的鍾表已經進入飽和期,在1984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每百戶15154隻的程度;而其他的耐用消費品,如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在1984年也已經初步普及;電風扇的普及率到1990年也已經達到40%以上;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也已經逐漸進入了普通農村居民的家庭。

(2)從溫飽到次小康狀態下的農村居民消費結構。1990年以後,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改善,雖然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經達到了溫飽有餘的程度,或者我們說到了一個次小康的狀態。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前12年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改變還不是很大,那麼1990年以後的變化對於農村居民消費結構來說就是巨大的。

從上表可以看出,農村居民的整體生活消費徹底擺脫貧困進入了次小康的階段。據統計,1990~2004年這14年間,農村居民純收入由6863元增長到29364元,增長幅度多達2000元,增長率高達327%,這不可不說是一個奇跡。和過去相比,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結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優質化、高檔化特征,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食品消費質量提高、數量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後,農村居民對於“吃”有了新的認識,已經不再滿足於改革開放初期隻要吃飽就好的思想了,逐漸認識到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農村居民食品支出中主食的比重開始下降,副食品的比重上升。同時以前農村居民長期食用的粗糧消費的比重下降,細糧的比重則大幅上升。另外,農村居民也越來越重視食物中的營養狀況,營養豐富的食品所占的比例成倍增長。不過即便如此,到2004年為止,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費總支出中的份額依然高達4723%,與發達國家相比,這個數值還是顯得高了一些。

第二,衣著消費方麵,其所占比例仍然在緩慢減少。據統計資料顯示,其中各種布匹、麵料的消費量更是日漸減少,由此可見,農村居民更加傾向於直接購買成衣,甚至時裝等。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更是講求服裝的款式、質量等,所購買的服裝也日趨高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