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住房條件得到改善,質量提高(見表2-10)。由表中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後,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有了顯著改善。從麵積來看,農村居民每戶年末人均住房麵積由1990年的1783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790平方米,增大了居住地舒適度;從價值來看,農民年末住房每平方米從1990年的4460元增加到2004年的22613元;從住房結構來看,農民年末住房從1990年到2004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越來越多,大大提高了居住地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第四,家庭設備用品服務支出比例穩中有降,但是因為農民的純收入的增長幅度更大一些,所以家庭設備用品服務支出的具體消費數額仍持續增長。見表2-11所示,除了農村居民固有的三大件(縫紉機、收音機、鍾表)之外,其他平常家用電器(如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等)及相對來說的奢侈品(如空調、照相機、組合音響等)的消費支出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長。這對於農村居民的城鎮化,縮小城鄉居民貧富差距是一個好的現象。
第五,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例繼續增長。在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對提高並趨於穩定之後,農村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有一定的改善。高質量的生活也要健康的身體來享受,農村居民對於此的認識逐年加強,醫療保健的消費支出也就隨著逐年增加。從表2-11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交通方麵,農村居民的兩種主要交通工具中自行車的比例在下降,而摩托車的比例在上升;在通訊方麵,電話的比例在逐年遞增;在文教娛樂方麵,黑白電視的比例在下降,彩色電視的比例在上升。
2.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演進的規律性。
通過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演進過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在過去的26年時間裏,我國農民的消費結構變化存在一定的規律性或者說有著很明顯的特征:
(1)恩格爾係數呈下降趨勢,膳食結構趨向合理。1978~2004年間,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係數由677%下降到472%,下降了205%。在食品消費支出比例呈下降趨勢的同時,農民食品消費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農村居民用於主食消費的比例顯著降低,由1978年的6502%下降到1997年的3696%;用於副食消費的比重則明顯上升,由1978年的3125%上升到1997年的4285%。在主食用糧內部,細糧消費量不斷上升,由1225千克增長到21079千克,增長了7206%;細糧在糧食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也由4943%上升到8228%。農民食品消費已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呈多樣化、營養化、高檔化變動趨勢。從實物消費量來看,糧食消費量相對穩定,肉、蛋、水產等副食品消費量顯著增加,食品來源構成由植物性食品向動物性食品轉化。
(2)居住消費上升為第二大消費支出項目。1978年居住消費支出在食品、衣著、燃料之後,屬第四大支出項目,占生活消費支出的32%。此後,居住消費不斷增加,在消費序列中躍居第二位。1985~1990年農村掀起建房熱,1986年新建房屋984億平方米,為1978年的984倍,居住支出比重約達18%。1988年後,建房熱逐漸降溫,居住支出比重開始趨向穩定,恢複到1980年的水平。但由於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居住支出總量仍不斷增長。居住麵積越來越大,到了2004年,人均住房麵積已達2790平方米。隨著住房麵積擴大,建房質量提高,建房重點已由擴大麵積向改善住房質量轉變,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的住房漸漸增多,部分地區富裕農民住房已向庭院式、樓房式發展。
(3)衣著支出比例持續下降。衣著消費比例由1978年的127%下降到2004年的550%,在消費比例序列中也由1978年的第二位下降到了2004年的第六位。但因為農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總體的衣著消費支出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家庭耐用消費品支出比例比較穩定,消費量隨著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而增加,隻在2000年以後略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各種家庭耐用消費品基本已經普及,而生活消費支出還在繼續增長造成。在農村家庭中,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鍾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普及,其擁有量在逐漸趨於穩定後已略有下降。而其他更加高檔的家庭耐用消費品,如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也已經在農村家庭中深深地紮下根來,普及率也都在30%以上,彩色電視機的普及率更是高達60%以上。農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徹底地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