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支出比例穩步增長。改革開放之後的20多年,農村居民經曆了由貧困到溫飽有餘的變化,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農民的思想也有了很大進步,不再像貧困時期那樣固守著自己的收入寧願去儲蓄也不願意去消費。現在的農民的健康意識增強了,文化娛樂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自然消費也就持續地增長。文化娛樂消費的增加是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

(6)傳統消費觀念逐步向現代消費觀念轉變。主要表現在:一是由重實物消費向精神消費轉變。2003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占前四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娛樂和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在生活支出的比重由1985年的第五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二是由自給性消費向商品性消費轉變。食品和居住的商品性顯著。其他各類消費品也都基本實現了商品性消費,家庭消費對社會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顯示出農村居民已打破自然經濟產品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參與市場經濟循環,同時預示著農村經濟發展更具活力,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更加豐富多彩。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正在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的生存性消費向發展、享受型消費轉變,農村居民整體生活水平已經從貧困過渡到溫飽階段,正在向小康階段邁進。

二、消費結構的城鄉差異

我國農村居民不僅在消費水平上與城鎮居民存在較大差距,在消費結構上也遠遠落後於城鎮居民。

1.城鄉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差異。

從食品支出總量看,改革開放27年來,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一直高於城鎮居民,從1980~2004年城鄉恩格爾係數之差平均為75。同時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由569%下降到37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618%降為472%。這意味著我國城鎮居民基本實現了小康正在逐步邁向富裕,而農村居民已經解決了溫飽,正在為全麵實現小康而奮鬥。從總體上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皆呈下降趨勢,但二者的差值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之差由49%上升為95%(見表212),表明城鄉消費不同步程度加劇。

從食品消費內部結構看,我國城市居民的主食消費量不斷減少,副食消費量持續增加,已經基本實現了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城鎮居民的人均主食消費量從1983年1445公斤下降到了2002年的785公斤,下降幅度為46%,同時城鎮居民對於蛋白質的消費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營養攝入渠道增加,食品消費已經擺脫過去以糧食為主的粗放消費方式,逐漸向講究營養、風味、療效、方便等集約消費方式轉變。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2010年膳食構成指標,居民每人每日攝取熱量2250千卡,蛋白質80克,脂肪80克,即可達到營養平衡。從2001年食品消費情況看,我國城鎮居民每人每日攝入量不僅達到上述三項指標,而且超過標準。

我國農村居民的膳食結構也有所改善,呈現出“主食消費減少,副食消費增加”的趨勢。但糧食仍然是我國農村居民營養攝入的主要渠道。2002年,我國農村居民的糧食消費量為2353公斤,與1983年相比僅減少了247公斤,下降幅度為95%,約為同期城鎮居民糧食消費量的3倍。蛋白質的消費量有所增加,但增長幅度較小且總體水平遠低於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食品消費還沒有達到中國營養協會推薦的標準,膳食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2.城鄉居民耐用消費品差異分析

耐用消費品是居民消費的重要內容,其消費特點是一次性支出較大、購買與消費時空上分離,它的消費數量和消費內容與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家庭收入狀況緊密相關。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在耐用消費品消費上表現得尤其突出,二者在消費數量和消費檔次上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結構檔次比較。我國城鄉居民的耐用消費品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按消費檔次不同可將城鎮、農村耐用消費品分為低、中、中高、高檔四大類,見表2-14。

從上表可以看出,農村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檔次不及城市。在城市耐用消費品市場上已難見到農村的許多低端耐用消費品的身影,如縫紉機、黑白電視機等。在城鎮為低檔的收錄機、電風扇,為中等的彩色電視機、電冰箱等,到了農村分別成了中檔和中高檔消費品。城鎮中的中高檔消費品在農村中還不多見,例如2004年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空調6981台,而農村居民每百戶空調的擁有量僅為47台。近年來在城鎮中逐步成為消費熱點的家用汽車、電腦等城鎮居民高檔耐用消費品在農村基本還沒有。

(2)總量分析。本文選取彩色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照相機四項進行城鄉比較,這四樣消費品與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且涉及到城鎮和農村的低檔、中檔和中高檔消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