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2-15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兩個增長特點:

第一,城鄉居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總量是遞增的。1985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洗衣機擁有量為4829台,約為平均兩戶擁有一台洗衣機。到2004年,城鎮居民每百戶洗衣機擁有量為9590台,城鎮家庭絕大多數都擁有了自己的洗衣機。

家庭每百戶電冰箱擁有量從1985年的658台增長到2004年的9015台。彩電擁有量1985年為1721台,2004年為13344台。從1985年平均5~6戶擁有一台彩色電視機到2003年每戶家庭都擁有一台以上的彩色電視機。照相機擁有量從每百戶852架增加到4704架。2004年,彩色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在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中已經基本普及。農村居民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中,洗衣機擁有量1985年為19台,2003年為3732台;電冰箱擁有量1985年為006台,2004年為1775台;彩電擁有量從1985年的058台增加到2004年的7509台。到2004年,少數農村居民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照相機。從表中可以看出到2004年,農村居民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除了彩色電視機超過50以外,其他三樣擁有量還很少。

第二,同一時期,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比城市居民少,且檔次越高二者差距越大。許多在城市已經比較普遍的中高檔消費品農村居民的擁有量還很少,如家庭影院、空調等。農村居民每百戶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約為城鎮居民的1/2,在城鎮中屬於中檔消費品的照相機到農村成為了中高檔消費品,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量不到城鎮居民的1/13。

(3)增量分析。

農村居民擁有耐用消費品的存量起點低,增長幅度大於城鎮居民。2004年,農村居民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分別為1985年的17倍、10倍和115倍。2004年,城鎮居民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的擁有量分別為1985年的098倍、12倍和6倍。

以1995年作為分界點,城鎮居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增長的幅度大、速度快。1995年以後,城鎮居民的耐用消費品數量增長速度漸漸趨於平緩,2000年以後增長速度進一步減緩,增長幅度進一步降低。

1990年以前,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的增長幅度的非常小。1995年到2000年為一個快速增長期,2000年以後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數量繼續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

城鄉兩個市場在同一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說明兩個市場啟動不同步,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市場的啟動早於農村消費品市場。進入21世紀,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消費增長趨緩,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市場仍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由此可見,城鎮主要耐用消費品市場逐漸趨於飽和,而農村耐用消費品市場開發不足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

3.其他消費支出。

我國城鄉居民在其他消費支出方麵的差異也比較明顯,199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為2567元,2004年為52815元,增加了50248元。農村居民的醫療保健支出1990年為1901元,2004年為13056元,增加了11155元。

注:絕對數是指按照當年的物價水平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實際金額。比重是指該項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1990年,城鄉醫療保健支出差額為666元,2004年,二者差額為39759元。城鎮居民的教育文化支出1990年為11226元,到2004年增加為10328元。農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從1990年的3141元增加到2004年的24763元。城鄉居民該項支出在過去20餘年間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二者的差距也持續擴大,其差值從1990年的8095元擴大到2004年的78517元。這些數據顯示出,我國城鎮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農村居民豐富,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城鄉醫療保健支出、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和交通通訊支出差距的擴大與我國公共消費設施建設及社會保障體製建設有著密切關係。

三、消費結構的地區差異

由於各地區收入水平的差異,自然環境的不同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其消費結構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現具體分析各地區的消費結構狀況如下:

1.東部地區的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