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理位置沿海,加之改革開放之初的傾斜政策,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積累起相當的社會財富,經濟比較發達、交通便利,因此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相對較高,在飲食狀況改善的同時,食品消費所占的比重較低,在衣著、家庭設備、交通通訊及居住等方麵的消費水平較高。

第一,食品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較低,但絕對值增長快。通過對2003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考察,2004年,東部地區恩格係數為4083%,比全國平均水平4559%低476個百分點。由此說明了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即將步入富裕階段。

在食品消費中,營養結構比較合理。東部地區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檔次較高,動物性食品所占比重高。2004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家禽428公斤,蛋類及其製品634公斤,分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313公斤和459公斤。而水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則為949公斤,更是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9公斤。這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東部地區農村居民食物來源具有多樣性,從以植物性食物消費為主轉向動植物食物消費並舉,動物性食物的消費比重上升,食品消費結構日趨合理。

第二,在衣著消費支出中,東部地區農村居民所占比重較為穩定。2004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衣著支出人均17714元,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603%。

而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為11027元,所占比重為548%。這說明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服裝類的消費比較穩定,不會有大起大落,不同收入水平和地區的居民,其衣著消費支出所占比重相差不大。

第三,居住消費比重明顯提高。2004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居住消費支出占生活總消費的169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第四,家庭耐用消費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較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用於家庭用品及服務方麵的支出相應上升。2004年,平均每百戶擁有洗衣機5603台、電冰箱4278台、彩色電視機9959台,都遠高於中西部地區。這說明東部的農村居民開始著力追求較高層次的物質及精神享受。

醫療保健支出是屬於享受和發展資料的消費,東部地區廣大居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後,開始追求較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因此把醫療保健納入到消費支出的重要項目中。2004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用於醫療保健的支出人均21742元,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70%,而全國的平均水平僅為13056元,其比重為60%,這反映了東部的農村居民在收入提高後,注重生活質量和自身的保健及素質的提高。

交通通訊支出比重提高得也比較快。對於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來說,由於其收入水平較高,相當一部分家庭已具備消費摩托車、電話、手機等交通通訊工具的能力,而且東部地區由於交通狀況較好,市場經濟發達,商業氛圍濃,也迫使一部分家庭必須加強同外部的聯係,這也為汽車、摩托車、手機、電話等交通通訊產品在農村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外圍環境,這些交通通訊工具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第五,娛樂、教育和文化服務類支出比重較高。這一方麵的支出屬於享受發展資料的消費,它的支出狀況直接體現了農村文化事業及社會服務的發展狀況。2004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用於文教娛樂及服務的支出人均39892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1235%,這說明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在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精神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因此,用於文教娛樂和服務方麵的支出比重進一步上升。這是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

2.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中西部地區從總體來說,經濟發達程度較低,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基礎設施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麵都與東部不同,並且由於廣大中西部地區集中了我國農村總人口的80%左右,對於其消費結構的研究更有助於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中西部地區農村的居民消費結構從總體上來看:生活質量相對較低,食品消費支出所占支出比重較高,但絕對數額小;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等方麵的支出較低。

第一,雖然食品消費支出所占比重較東部地區還是偏高,但是恩格爾係數基本已降至50%左右。2004年,通過對中部8省和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村居民食品支出的考察發現,中部地區恩格爾係數為49%,西部地區恩格爾係數為51%。這說明總體上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正朝著小康生活邁進。雖然恩格爾係數已經降低,但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的營養結構還不盡合理。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由於其收入水平低,已經把接近一半的支出用於食品消費,而在食品消費支出中,植物性食物所占比重較高,動物性食物所占比重相對較低。如2004年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家禽252公斤、蛋類及其製品246公斤、水產品125公斤,這些同東部地區相比都有比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