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在衣著消費支出中,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所占比重與東部相差不大,但絕對數額較低。2004年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支出分別為11714元和10022元,所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60%和584%,這說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輕工業的發展,服裝鞋帽等生產成本的下降,價格趨於穩定,人們花在衣著上的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趨於穩定。但由於東西中部收入水平的差異,雖然衣著消費支出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在三個經濟帶之間大致相同,但絕對支出額中西部則要低於東部。又由於中西部特殊的地理環境(如西藏、青海、新疆等高寒地區),對不同衣著的消費量也不同於東部,但總體表現為衣著消費的層次較低,驅寒、蔽體的消費動機有相當程度的體現,衣著的美觀化、生態化需求動機較弱。

第三,中西部地區農村居住消費支出相對較少,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15%以下。2004年,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居住支出不足東部的一半(東部為54752元、中部為26943元、西部為23478元)。

第四,家庭耐用消費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類消費支出增幅較大,但絕對水平較低。2004年西部12省家庭設備服務支出、醫療保健支出和交通通訊支出分別為6489元、1078元、1345元。這主要是由於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在支付了必要的食物消費和住房消費後,人們開始追求家庭用品的更新換代,表現為組合家具、沙發、洗衣機等現代家庭用品在農村占據相當大的市場。農村居民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後,開始注重自身醫療保健,一些以前隻在城市具有市場的保健用品也開始在農村出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密切及農村基礎設施(如公路、電力、通訊設施)的日益完善,廣大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也逐漸認識到信息和交通便利對於他們的重要性,因此也願意在交通通訊方麵投資。

第五,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支出增加,但絕對數較低。2004年,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用於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支出分別為22397元和17617元,遠低於東部地區。而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支出比重和絕對數較低,是與其教育狀況相適應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中的文盲比例還比較高,導致其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不但所占比重較低而且許多消費屬於黃色和黑色消費。消費的科學化、合理化程度差。因此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同時,應大力提高中西部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正確引導在文教娛樂及服務方麵的支出。

四、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與消費結構

“內需不足”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而內需不足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斷層,並不是所謂的“供給過剩”或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按照經濟學家霍布森的觀點,消費不足的根源在於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至於造成富人過度儲蓄,而窮人消費不足。收入分配的不均等造成消費結構斷層,從而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嚴重失衡。因此,基尼係數越大,表明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越大,因此居民消費結構的城鄉、地區差異越明顯,社會消費結構出現斷層的可能性也越大。以城鄉居民消費為例,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拉大,城鄉消費結構斷層問題也越發嚴重。目前,我國多數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經處於小康型,而大多數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仍停留在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水平上,由於受現期收入、醫療保險、教育等多種政策因素影響,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趨同性需求結構弱化,造成城鄉統一市場啟動困難。

關於恩格爾係數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關係前文已作了詳細論述,通過恩格爾係數變化衡量消費結構變化的結果是:隨著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在不斷優化,但是這種優化存在城鄉和地區性差異,總體而言,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調整優化的速度要快於農村居民,東部地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調整優化的速度要快於中西部地區。但是,恩格爾係數還隻是一個宏觀的、總體水平指標,它度量了食物開支在總開支中的比重,對居住、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具體開支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缺乏解釋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取向更加多元,消費的內容更加豐富,但是不同的消費取向和內容所對應的消費結構層次是不同的。例如,假定兩個人生活總支出和用在食物上的開支一樣,但是,兩人在衣著、居住、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方麵存在不同的支出,那麼,兩個人的恩格爾係數是相同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兩人消費結構層次相同。因此要更好地解釋這種差異,僅僅依靠恩格爾係數是不夠的。恩格爾係數雖然能夠較好衡量消費結構總體情況及變化,但它往往容易掩蓋實際上存在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