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層領導幹部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領導幹部素質對精神文明工作的創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鄉鎮沒有專職人員負責文明建設,多為兼職,難以滿足基層文明建設的需求。有的幹部政治理論水平較差,學習流於形式,沒有做到內容、時間、效率“三落實”。觀念陳舊、方法呆板,意識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思遷不思變”,沒有拿出精力和時間去組織和安排文明創建,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創建工作相對滯後。

三、創新力度不夠,真正受農民歡迎的活動不多

多年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證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之所以充滿生機和活力,最主要的就是在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機製等方麵不斷得到創新。多年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內容和形式,但農村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有的創建工作沒有給農民帶來多大變化和實惠,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性沒有明顯提高。農民喜歡喜聞樂見、易學易行的內容和形式,隻有說教,沒有鮮活的更能吸引農民的內容形式,不能給農民生活帶來變化,農民沒有積極性,不願參與,創建工作就成了基層幹部少數人的事。

四、創建活動難以持之以恒

有些創建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貼近群眾和實際,受到了農民的廣泛參與和歡迎。但活動開展缺乏製度化、規範化、經常化,如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為農民送去了許多科技致富信息和知識,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但類似的活動往往次數少、時間短,沒有堅持經常化。

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甚至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由於受經濟條件的製約,鄉鎮一級的文化場所基本沒有,僅有的黨員活動室也隻是一間房子幾個牌子,掛牌子、製度上牆,隻是為了應付檢查。活動室常年不開展活動,農民群眾進去活動的更是微乎其微。一些庸俗低級的書刊和影視光盤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農村精神文明的效果。農民說,沒有廣播,就聽不到黨的聲音,很多政策也不清楚,特別是邊遠山區的農民更是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盲區”。

六、經費投入不足

在農村文明創建的過程中,經費始終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它嚴重製約了農村文明創建工作的開展。農村文明創建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財力和物力支持。由於有些地方財政困難,難以對創建工作投入更多的財政支持,有的鄉村連起碼的黨報黨刊訂閱經費都難以保證,其他工作就更難開展。

現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於是,我們要準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文明創建提出的新要求。

從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上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文明創建活動在“四位一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屬性上看,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需要文明創建發揮其聯係麵廣、覆蓋麵大的優勢,有效整合各種各樣利益訴求和價值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共同意誌,實現社會的穩定、有序、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