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體看,人是和諧社會的主體,人際關係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首要任務,而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思想道德素質。這就迫切要求以思想道德建設為中心的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更好地發揮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調節人際關係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真、善、美,抵製假、惡、醜,鞏固和發展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關係培育良好道德風尚。
從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任務看,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製、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就需要文明創建把這些目標融入文明創建各項工作目標任務中,努力形成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凸顯和諧主題,開創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麵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辦法、新途徑,不斷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
一、培養新型農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農村發展的成敗。因此,必須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育新型農民,首先要抓培訓,使農民增強新本領。要用足用好農村現有教育資源,組織實施“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陽光工程”,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加快實施科普“村村通”,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要緊密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幫助農民掌握1~2門最新實用技術。要重視抓好外出務工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多為他們外出務工創造條件,使走出村的農民適應現代城鎮發展的要求,提高就業能力。
其次是加強教育,樹立新觀念。觀念決定出路。引導農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聚焦,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化的重要標誌,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宣傳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幫助群眾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增強信心。要引導農民樹立市場觀念,增強競爭意識,麵向市場,走向市場,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重大調整的新形勢。要結合推進農村民主進程,引導農民樹立主體觀念,增強民主意識,行使當家作主權利,在基層民主政治改革的實踐中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素質。要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要建立健全一係列有利於促進農村文明新風蓬勃發展的村規民約,提倡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和生育觀,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引導農民群眾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二、建設新家園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農村環境是群眾生活質量高低的最直接體現,是反映農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農村環境整治,主要任務是改善群眾的人居環境。當前,需要突出抓好的是“三清四改四化”。“三清”,即清理亂圈濫建、亂堆亂放和亂倒亂排;“四改”,即改街、改水、改廁、改圈;“四化”,即硬化、綠化、美化、亮化。
抓好環境整治,要注意做好三點,首先是要搞好規劃。要從實際出發,編製好村鎮規劃。規劃方案要結合各鎮村的地理條件、人文環境和經濟條件,與發展特色產業、特色村、特色戶緊密結合,與彰顯人文景觀和弘揚曆史文化傳統結合,與發揮村莊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緊密結合。要堅持長遠,將村鎮規劃納入統一管理,指導鎮村搞好規劃,確保新農村建設有一個高起點。同時,規劃也要充分體現農民意願,尊重群眾意見,貼近農村的實際,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