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他的兩部剩餘勞動理論模型中指出,在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即邊際勞動生產率零的情況下,現代工業部門可以以高出農業部門30%的工資獲得無限的農村勞動力供給,這一過程直到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被吸收到工業部門為止。劉易斯的兩部門剩餘勞動理論模型的假定前提之一就是他認為農業部門隻在農村,工業部門隻在城市,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農業向工業轉移的過程也就是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我國的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另一方麵,劉易斯還假定城市中勞動力處於充分就業狀態。然而在我國的城市中卻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前麵已有所提及。

發展鄉村工業,實現農村的工業化,一方麵,可以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創造就業機會,吸納由第一次產業轉移出的剩餘勞動力,另一方麵,由於農村工業化的帶動,農村經濟結構將發生改變,內在動因將推動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而不是被動的城鎮化,這樣則可以減輕對城市的壓力,有利於解決“城市病”問題。

(2)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素質。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理解,我們不僅要注重其結果,更要注重其過程;不僅要把剩餘勞動力轉移出去,還要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素質普遍偏低的現實,在轉移過程中應提高勞動力的內在素質,增強他們的生存意識,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

把“轉移”與“轉化”結合起來。大多數轉移勞動力都是從土地中來,沒有什麼技能,而且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人喜歡安逸,不喜歡冒風險,更不喜歡激烈的競爭。所以要使轉移勞動力實現由“農民”到“工人”的轉化;由無技能、低技能向有技能、高技能轉化;由傳統的“小農意識”向社會化大生產、競爭觀念轉化。

走“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加大對剩餘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入。發展農村工業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出路,但還需要有智力之源。因而要堅持人本理念,培育、陶冶農民,組織教育、培訓,增強適崗能力。這樣才能為農村工業發展提供動力,使轉移勞動力成為建設城鎮的新生力量。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及其出路

由於農村產業領域的拓展速度與農村勞動力的增長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勞動力的過剩問題顯得尤其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達2億左右。目前城市下崗職工或失業人員,不能就業時,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會救助),而農村剩餘勞動力一旦找不到工作,連最基本的生活費都很難保證,生活的困難可想而知。因此,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不但是我國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所麵臨的一個極富現實性的問題,也是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穩定、農村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民能否奔小康的問題。要擺脫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所麵臨的困境,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麵積,這是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

(1)壓縮勞動力的供給。勞動力的增加是隨著人口增長而增加的,首先,必須有效地控製農村人口的增長。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曆史上的決策失誤所造成的人口基數過大和自然增長率過高。我們不可能糾正曆史上的決策失誤,也無法改變目前過大的人口基數,但我們可以抓緊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控製人口的過快膨脹,以緩解農村勞動力不斷膨脹的問題。其次是讓非勞動年齡人口脫離勞動崗位(主要是指童工)。據專家估計,我國非勞動適齡人口參加勞動供給的比率,相當於全部供給人口的10%,若能讓這一部分人脫離勞動崗位,使之學成一至二種適應社會需要的技能後再進行就業,一方麵可減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一方麵又可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競爭能力。

(2)維護和擴大耕地麵積,要從三個方麵著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節約用地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要使每個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寶貴,要求人們無論是城鎮建設、工礦建設、農業基本建設,還是農村住宅建設或其他基礎性建設,都要力求少占地。其次,要充分利用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再次,要提高土地資源的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使現有的土地資源免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