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內有關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模式研究的觀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學術界就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展開研究,並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縱觀相關研究可發現,我國轉移理論研究多偏重於在對發展經濟學經典理論模型的應用基礎上,提出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模式:
1.內外部轉移模式。此模式有兩種途徑,一是調整農業結構,實行農業內部轉移。二是大力發展與農業有關的鄉鎮企業,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2.就地轉移模式。
該模式認為我國應采取扶植小城鎮的發展、扶植鄉鎮企業的發展等方針,即“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發展小城鎮,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
3.城市化模式。
該模式認為在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基礎上,應積極發展小城鎮、小城市,促進城市化,以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4.中間技術發展模式。
該模式認為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多寡取決於鄉鎮企業選擇何種技術,而介於本地技術與發達國家技術之間的中間技術將成為鄉鎮企業持續發展、吸納更多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最佳選擇。
5.勞務輸出模式。
該模式認為,勞務輸出以“立足本地,麵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總目標,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大有可為。
6.農田集中經營模式。
該模式認為,土地逐漸地集中到農田經營者手中,既有助於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大幅度提高農業邊際生產力,又會形成外推機製,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徹底脫離土地,向非農產業轉移。
7.深分工模式。
該模式認為,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健全深分工的市場機製,圍繞深分工的需要及時搞好配套體係建設,使每個農村剩餘勞動力充分地發揮個性,以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8.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模式。
該模式認為伴隨經濟全球化、經濟區域化趨勢不斷加強,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既是推動中國經濟振興發展的根本對策,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根本途徑。
9.複合轉移模式。
該模式認為絕對強調某一轉移模式都是片麵的,必須通過發展多種經營、大辦鄉鎮企業、組織勞務輸出、向大中城市及小城鎮轉移等綜合措施,全方位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10.私營經濟模式。
該模式認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現,為私營經濟大發展創造了條件,而私營經濟的日益發展,反過來為積極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更多的機會。因此,可以通過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除上述較為具體的實踐模式外,孫峰華等學者從國內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出發,歸納出三種較為抽象的模式:其一,溢出模式,即農村剩餘勞動力超過非農部門的吸收能力,但仍不斷從農村中溢出並尋找可能的非農業容體,這種模式反映的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積聚較多,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轉移情況;其二,吸出模式,即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後,農業勞動力供需已基本平衡,甚至農業勞動力已略有短缺,但因受非農部門比較利益吸引,仍不斷向非農部門轉移,這種模式反映的往往是周邊城鎮經濟發展比較快,但農業經濟收益相對較差地區的轉移情況,這種模式可能會在長期內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但在短期內卻極易導致農村必要勞動力的流失,造成農村“空洞化”;其三,遊離模式,即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不斷產生剩餘勞動力,他們將從農業生產中遊離出來,進入到非農部門。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轉移模式,反映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良性轉移軌道的地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