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國學者李玉江等人從區域經濟差異的角度,在分析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動力機製的基礎上,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分為吸納——內轉型、外推——轉出型、推拉——綜合型三種類型,並詳細分析了這三種類型的分布區域。吸納——內轉型指在大的吸納力的作用下,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原居住地內部進行的產業轉移,即在農村由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第三產業。這種轉移類型主要分布在如下三類區域:第一,經濟實力較強的東部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東南沿海、山東膠東地區等,一般呈連續集中分布狀態。第二,沿江、沿路地帶。在河流和公路、鐵路沿線形成經濟實力強大的產業走廊。這種產業走廊往往是高集約型農業、發達的第二產業和多類型第三產業組成的高經濟密集帶,從而形成大規模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集中區域。第三,城鄉過渡地區。此類型區位於城鄉接合部,其外圍界限是城市市場影響的終結,其內界是鄉村景觀延伸的結束。這一地區的顯著特征是城市與鄉村特性的有機結合,三次產業類型齊全,從農村組織形式而言,大多數已成為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因此,這裏也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集中地帶。與吸納——內轉型相對的是外推——轉出型,這種類型強調農村內部推力對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在這種類型的區域中,農村勞動力的轉出量大於轉入量,異地轉移成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以及中部地帶的部分經濟落後區域,這些地區的特點是地處內陸,農業集約化程度低,經營粗放,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非農產業落後,城鎮化水平低,嚴重製約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本地非農產業的“內轉”,因此隻能選擇“轉出”。推拉——綜合型強調農村推力與其自身拉力處於相對均衡狀態的一種介於一二兩種類型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類型區域的轉移方式較前兩種更加多樣,分布區域也具有多樣性:第一,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帶的經濟低穀區,如魯西地區、閩西、閩北地區、粵北地區等。第二,經濟隆起帶的邊緣區,如鐵路、公路、河流的經濟隆起帶的邊緣地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入轉出頻率都比較高。第三,城市遠郊區,雖受城市的影響較弱,在景觀上也呈現典型的農村形式,但在城市的輻射下,其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層次仍較高,農村剩餘勞動力一部分轉移到城市或其他地區,一部分就地轉移。第四,中西部地區的平原地區。在中西部地區,許多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平原地區,如陝西的關中平原,交通方便,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自我消化和吸收能力強,同時也有大量勞動力向更發達地區轉移。這三種類型從側麵反映了不同區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客觀環境基礎,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勞動力轉移
從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看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出路,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村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課題。把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放在世界的範圍內來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轉移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國家不到3%。而在工業化的初期,這些國家農業勞動力在社會總勞動力中所占的比重雖然較高,但並未像現在發展中國家那樣存在大規模的富餘勞動力,個別國家甚至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現象(例如美國)。從整體上看,這些國家非農化與城鎮化的進程是同步的。但這些國家受本國經濟、曆史、文化、製度、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模式仍各具特色。
1.英國圈地式的強製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始於15世紀末,止於19世紀中葉。從轉移模式看,英國選擇的是圈地運動式的強製性轉移模式。
英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圈地運動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轉向非農產業。英國是一個島國,國土麵積狹小,耕地麵積所占比重在西歐各國中也是最小的。隨著英國非農產業的發展,從15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甚至在個別地方延續到19世紀初期,英國經曆了用暴力驅趕小農的大規模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造成了大量農業人口背井離鄉,這些農業人口不得不受雇於手工工場,從而解決了毛紡織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問題。
英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不是建立在農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英國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和作為原料的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18世紀60年代,英國生產的糧食可以滿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還可以出口。然而,隨著英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化的推進,英國消費的糧食、肉類和農業原料越來越依靠從外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