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農村富餘勞動力在經曆了資本積累初期的困苦後,其轉移逐步步入正軌。特別是在20世紀初期以後,農村富餘勞動力持續、緩慢地向工業、第三產業轉移。
2.美國自由遷移式的轉移模式。
從轉移時間看,美國是從19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從轉移的具體模式看,美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屬於自由遷移模式。從轉移方向看,吸收農村勞動力的部門主要為大城市的工業部門和包括商業和服務業在內的第三產業部門。美國農村富餘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具有地域轉換先於職業轉換的特點。
美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大規模工業化條件下自發地轉向非農產業。美國地多人少,在工業化初期並未集聚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相反,城鎮化和工業化卻麵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美國是一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其農業勞動力占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為63%。但美國在19世紀末就實現了工業化。一方麵,工業的快速增長提高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了地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麵,由於機械化而分離出來的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也被快速的工業化所消化。美國在工業化的同時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為工業發展解決糧食、提供原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得以暢通無阻。由於農業的迅速發展,美國的農業勞動力在工業化後期大量轉向城鎮非農產業。這種轉移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為前提的。這表明,在美國農村勞動力迅速轉移的進程中,農業不但未衰落下去,反而是繼續飛速發展。
“交通革命”在幅員廣大的美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業的繁榮不僅吸納了大量勞動力,而且降低了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成本,使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自由遷移更加方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鐵路的建設。到1887年,全國數以萬計的大小城鎮已由鐵路網連接起來。鐵路運輸不僅適應了工業革命的物流需要,也促進了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進程。
3.日本“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
日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模式是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範。日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日本政府針對本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特點,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進行了有效幹預,走出了一條“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的道路。
日本政府在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重點扶持規模較大的自立經營農戶,鼓勵小農戶脫離農業,轉向非農產業。1971年,日本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在政府指導下,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規定從1971至1975年,在城市郊區建立銷售總額為9萬億日元的各類工業區,吸納100萬人就業,其中,60%來自農村。到1975年8月,全國有813個城鎮實施了這項計劃,已建成機電、金屬加工、運輸機械等各類工廠686家,吸納了大批勞動力,其中,半數左右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日本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農村富餘勞動力順利轉移創造了條件。日本在戰前的早期發展中,十分重視節約資本,充分利用勞動力豐富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在日本工業吸收的勞動力的總數中,由勞動替代資本的創新吸收的勞動力所占比重為80%,而由資本積累吸收的勞動力所占的比重僅為20%。在1880至1930年的整個過程中,日本工業部門對農業勞動力的吸收率始終大於人口增長率,從而使經濟能夠實現現代化。而且,因缺乏自然資源,日本將教育體係視為國家優先考慮的事項。
二、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宜采取“雙梯度交叉轉移模式”
我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農業人口有8億多,但農業資源相對缺乏。現今全國有農業勞動力44億多個,據有關研究,按照中國目前的耕作技術和經濟水平,全國有2億左右的農業勞動力就夠了。照此計算,全國農業勞動力的剩餘率高達60%左右。除了已轉移的1億多外,全國現有農業剩餘勞動力在13億左右,約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3。由於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15~19歲年齡組的勞動適齡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農村也遵循這一規律正在發生變化。據有關學者預測,勞動力人口比重上升之勢將一直持續到2020年方有下降之勢,但總量的增加仍將持續到2025年。顯然這種年齡結構將使農業勞動力的供給量日趨增大。據專家估算,考慮到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參與率,把原有的和今後新產生出的農業剩餘勞動力都包括在內,如果以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為目標,到“十一五”末期,需要安置的農業勞動力約18億人,平均每年約2000多萬人。要實現這麼龐大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離不開非農產業的拉力和農業內部組織的改造及技術進步的推力共同作用,缺乏任何一個方麵的作用,要保證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工業化的順利進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關於工業化過程中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必須包括農業以外的發展和農業內部改造(即傳統農業改造)兩個方麵。傳統農業改造就是對農業內部組織進行改造及推進技術進步,其本質問題就在於解決農業產業化中如何使長期沉澱在手工勞動和低效率傳統農業中的剩餘勞動力得到有效的轉移和充分就業吸收,這就關係到當前真正困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體製轉軌中的社會性失業問題(主要根源在於過剩而龐大的農業勞動力)如何解決。我國近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農業和農村整體生產力狀況還未擺脫傳統農業格局,農業發展與農村經濟的滯後性不僅使得大量農民在農村未能得到有效的就業崗位,而且伴隨而來的是農民人均收入低下,使它無法吸收大量的城市工業品。這種狀況又反過來製約我國整個工業化進程,使我國市場容量仍處於潛在而未能轉化為現實的有效支出能力的“需求拉動”,使得城市工業因“內需不足”而非正常地過早出現“過剩”,由此,不僅難以為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是安排城市人口就業也成為一大難題。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就業問題實際上是與農業問題纏繞在一起的,所以,隻注重非農產業的發展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拉力作用,而忽視農業內部的組織創新與技術進步的推力作用以及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就無法完成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有效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