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城鎮就業的巨大壓力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問題。要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采用“雙梯度交叉轉移模式”。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要考慮中國的國情,既不可能選擇英國圈地運動式的強製性轉移模式,也不可能實現日本“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一步到位的模式,而是需要逐步地、分階段地采取“雙梯度交叉轉移模式”。“雙梯度交叉轉移模式”的含義是:勞動力的差異性梯度轉移和地區性梯度交叉進行轉移。產業梯度轉移是指勞動力一部分先由種植業轉移到林、牧、副、漁業,一部分由農業轉移到工業,再由工業轉移服務業的過程。在中國實際表現為勞動力先由農業轉移到鄉鎮企業,再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地區梯度轉移是指農民實現了職業轉變,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居住的過程。在中國實際表現為由農村轉向小城鎮,再逐步轉移到小型、中型、大型城市的過程。在目前條件下,與其在城鎮拉力不足的情況下,實現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鎮非農部門的高層次轉移,不如樹立大農業的觀念,立足於農村、農業,積極在農村創造條件,就地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實現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淺層次轉移。
具體地講,淺層次轉移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農業內部轉移,它是指種植業的剩餘勞動力向畜牧業、漁業、林業等方麵的轉移。二是農村內部轉移,它是指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的轉移。可以認為這是一條有效途徑。因為,第一,這種轉移成本低、就業風險小。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如果都由大城市來吸收農業剩餘勞動力,國家首先會遇到資金的問題。目前每增加一個就業崗位,國家需要投資5000元~10000元。進城後,還需要對農民工花大量的教育訓練成本,並要出由於農民工進城所帶來的交通、治安、環境汙染等成本。從農民的角度來看,首先轉移不僅僅是直接的費用,還包括流動和尋找工作花費的時間成本,以及脫離原生活環境和社會關係等心理成本。因此首先內部轉移所花費的經濟成本、心理成本、教育成本、投資規模最低。第二,這種轉移有利於縮小農民在技術上的跨度。由於農業剩餘勞動力普遍文化層度低,加之現代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素質、文化、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剩餘勞動力要想一步到位,顯然不太現實。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村工業不斷發展,農業勞動力運用技術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為進一步的轉移提供技術保障。第三,可以促進農村各要素的重新配置。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大量剩餘勞動力“脫農而出”為農業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提供可能,從而實現最終的轉移。第四,可以有效地鍛煉勞動力素質提高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質量,為高層次轉移、徹底轉移創造條件。讓轉移出去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真正、完全地融入現代化城市生活要有一個過程,不僅僅是地域和身份的轉移,還有一個人的觀念、文化、行為是否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的問題。人的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說,現階段農業剩餘勞動力內部轉移,並隨著農業內部的不斷發展繼續轉移,最終實現地域、職業、人的素質真正意義上的轉移。
因此,通過農業組織的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拓寬農業內部的就業渠道,提高農民的邊際收益,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內部轉化,是切實可行的。這也正是為了給最終實現農業剩餘勞動力地域、職業徹底轉移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