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理論編(36)(1 / 2)

三、藝術與審美

藝術固然來源於生活,但是畢竟不是生活本身。因為,藝術是生活的提煉,是閱曆的凝聚,是智慧的結晶,是生命的合力。“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投身藝術、獻身藝術的人們不可回避的“煉獄”之旅。懶散怠惰是藝術的大敵,偷奸取巧是藝術的陷阱。朗誦藝術尤其需要勤學苦練,自強不息。

追名逐利,同藝術背道而馳;蠅營狗苟,同藝術譬若霄壤。藝術產生美,而美又生於善,善當然從真來。失去真、善、美,就不會有藝術。用一句通俗的話概括,藝術就是用最小的力量,達到最大的效果。那“最小的力量”,正是凝結了多少日日夜夜,多少精力血汗!窮其畢生,也走不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地,總有瑕疵,總有缺憾。即使“瑕不掩瑜”,還會有時代的局限,認知的疏漏。這樣,藝術便在通向未來的道路上,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和無窮的魅力。思想的幹癟、知識的淺薄、良知的缺失、手法的單調,往往使藝術淪落為匠技,不可能產生真的坦蕩、善的皈依、美的震撼和新的境界!

朗誦者要掌握朗誦藝術,首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真誠大度、善良忠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勤奮堅毅,鍥而不舍,知難而進,不驕不餒。再次,要虛懷若穀,廣采博收,精益求精,聞過則喜。最後,要刻苦鑽研,深入體味,隻爭朝夕,持之以恒。

朗誦者必須先學會發現文字作品的精髓,發現美。在咀嚼中,感受作品裏的粗獷美、豪放美、高雅美、深沉美、溫柔美、婉約美、通俗美、輕盈美,總之,多重和諧美、整體和諧美。

朗誦者還要善於把握自己的優勢和強項,著力揚長避短。從選材到分析,從背誦到朗誦,都要以“真實的身份,真誠的態度,真摯的感情,真切的語氣”去駕馭文字作品,活化為自己最擅長的技巧,轉化為自己最淳樸的表達。

審美的基本表達、特色表達和風格表達,都屬於審美範疇。根據每位朗誦者日積月累的獨特體驗、獨特感受、獨特表達,經過長期磨煉,都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朗誦風格。但不要一味地追新求異、集怪獵奇,不顧文字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隻是去尋求同他人的“區別”,這就曲解了“藝術個性”的內涵和價值!

我們應該捍衛:藝術的科學路徑,審美的民族精神!

四、曆史與現實

在眾多的文字作品中,我們大體可以分為“曆史的”和“現實的”兩大類。這兩類作品的朗誦,應該加以區分,不可混淆。

目前的朗誦創作中,經常出現“曆史的”缺乏曆史感,“現實的”缺乏深刻性。原因在於沒有處理好朗誦者同文字作品的關係,理解不透,感受不深,把握不準,表現不力。

“曆史的”,大多屬於“過去的”,如古代的、近代的作者的作品。其中,往往借題發揮,表達思古之幽情,寫當時之心貌。朗誦者必須深味個中情調,回溯感必須十分強烈。回溯感,就是“遙想當年”“設身處地”的時空感和駕馭感。當然不必完全模擬古人,扮演古人,但是,更不能完全陷入今人的心境,用當下的氣象和語氣,單純表現今天的時態。盡管朗誦者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也不能淡化古人的蘊含,甚至取代、替換古人的語言特點和表現風格。要善於表現曆史的厚重感,把古人的思想感情恰當地表達出來。失去曆史厚重感,就會縮小想象空間,就會顯得幹癟生硬。

“現實的”,大多屬於“現在的”,如現代的、當代的作者的作品。其中,不論是記敘、描寫、抒情還是議論,都屬於今天的人,說今天的話。雖然容易理解和感受,但卻容易停留在文字語言表層,容易忘記作者而蛻變成朗誦者自己個人的東西。其實,原作中間那些文字語言裏邊不能表達、不願表達、不好表達、不宜表達的內容和話語,更需要朗誦者用心思考、潛心感受,挖掘出那些隱含著的、深藏著的蘊藉,使之顯露,使之明朗,讓聽者能夠覺察到、體味到。從思維過程、詞語序列到表現方式,都要抓住作品的主旨和風格,理清脈絡,再現情景,凸現特點,凝聚重點,就不會淺嚐輒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