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前沿編(1)(2 / 3)

自如聲區,有其最高點和最強點,也有其最低點和最弱點。這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最強點和最弱點之間,便是自如聲區。需要說明的是:所謂“最高”,不是極高,不是到了極限的高音;所謂“最低”,也不是極低,不是到了極限的低音。“最強”、“最弱”的意思也一樣。自如聲區裏,高低強弱都是自如的,沒有任何做作力量。

自如聲區的範圍,有其相對性。有的人,自如聲區大部分在高聲區;有的人,自如聲區大部分在中聲區,或在低聲區;某個人自如聲區的最低音,可能是另一個自如聲區裏的最高音;某個人自如聲區的高低幅度可能相當於兩個半八度音階,另一個人自如聲區的高低幅度可能隻有兩個八度音階,如此等等。這種自如聲區的相對性,正是每個播音員自己的自如聲區的個性。要確定和把握自己自如聲區的個性,摸索出運用它的規律,取其長,補其短,才能在降調過程中有所突破,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播音風格。

把握住自己自如聲區的個性,還要防止那種脫離自己自如聲區的聲音的模仿,防止使用自己自如聲區以外的聲音。例如,有的同誌自如聲區偏高,為了降調,就故意壓低聲音;有的同誌為了追求某種“理想”的聲音,改變正常的發聲狀態,改變自如聲區的特色,等等。

另外,由於稿件內容的千差萬別,在考慮稿件基調的時候,也要適當考慮播送全篇稿件的“使用聲區”。播某些稿件,要更多地使用自如聲區中偏高的部分;播某些稿件,又偏重於自如聲區中較低的部分,等等。“使用聲區”一般總是小於自如聲區,充其量也隻能等於自如聲區,而絕不能大於自如聲區。

上麵著重談的是自如聲區的高低音域,其實,自如聲區是一個立體概念,還包括強弱、明暗、寬窄、圓扁、潤幹等。如有的同誌自如聲區的高音有時變窄、變幹了,這種高音就是有缺欠的、不完美的。如果經過持之以恒的科學的訓練仍不能解決,就要在使用時注意“避其短”。

降調,隻要能降到這種立體概念的自如聲區裏,就會如魚得水了。

下麵再談談降成什麼樣子。

降調要降到自如聲區,隻是第一步,接著還要把握降成什麼樣子才能“使人願意接受”。我認為至少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要做到無一字無依據。我們把文字稿件轉換為有聲語言,最忌“睜眼看稿不動腦,張嘴念字不動心”的機械狀態,而應準確地表現稿件的思想感情,充分發揮我們再創造的主觀能動性,完美地達到宣傳目的。這方麵一般初學播音的同誌容易產生問題。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未能完全從內容出發的、走向主觀隨意性的播音。似乎在動腦,在動心,但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與稿件內容是遊離的,色彩不吻合,分寸不貼切。這是初步掌握了播音的主動權之後容易產生的問題。

在播音中,我們要經常注意避免出現機械狀態和隨意狀態。勝利的途徑唯有“無一字無依據”。我們形之於聲的每一層、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要從稿件內容出發,都要以符合稿件內容的內在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為依據。“無依據”有時是理解不深,有時是表達不當;有的是生活經驗不足,有的是語言習慣未改;也還有一些別的原因。這要具體分析。

為降調而降調的表現之一,就是脫離了內容,失去了依據,隻注意降調,當然不會有什麼好效果。說穿了,也還逃不脫“八股調”。這就像有一個人想把浮躁的作風變得紮實起來,光注意於舉手投足是不夠的,先得讓內心紮實起來。這樣,紮實的作風才有依據,也才能真正形成起來。

第二,要做到無一處無變化。我們播送到每一篇稿件,從內容到形式,從層次到語句,從色彩到分寸,都是有變化的。要做到“無一字無依據”的表達,必須使這些變化自然地顯露在有聲語言中。為變化而變化,沒有依據的隨意變化,當然不妥;但是,因擔心無依據而不變化,成為無依據的單調,同樣為我們所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