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前沿編(3)(2 / 3)

廣播電視語言的淨化和美化,同生活積累、社會見聞也是密不可分的。大眾傳播,缺乏對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體驗,對國內外社會狀況孤陋寡聞,不了解生活的真諦,不曉得社會的變遷,把自己隔離在現實生活之外,隻憑坐井觀天的一孔之見,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肯定會成為落伍者。傳播渠道應該充滿時代氣息,應該傳送密集信息,應該溝通受眾與世界的聯係,應該開闊受眾的視野,應該向受眾奉獻最好的精神食糧。正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目前,有一些傳播者,包括記者、編輯、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似乎惰性太大,不願深入生活,偶爾“身入”也是蜻蜓點水,走馬看花,浮光掠影。還有甚者,“按酬付勞”,哪裏最“實惠”到哪裏去。這是對傳播生命的扼殺,而且,扼殺了現在,也就扼殺了將來。長此以往,什麼語言的淨化和美化便必定走向反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就隻能成為一句套話了。

可見,廣播電視語言的淨化和美化,同傳播隊伍的素質緊密相連。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的精品節目,隻屬於那些真抓實幹、勤學苦練、言必信、行必果的有誌之士。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廣播電視負有偉大的曆史使命。任何一個節目,任何一個欄目,任何一位播音員、節目主持人,不能不成為完成這一曆史使命的齒輪和螺絲釘。當你策劃、采訪、編製、播出的時候,當你麵對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億萬受眾期待的目光的時候,你的主體思維是以哪個為軸心、在哪個層麵上運行的呢?你的語言視界是在什麼範圍、以什麼焦點追尋的呢?這是每一次創作都要明確回答的。你是否考慮了:得心應口的滿足那根基何在?窮於應付的疲憊那壯誌何酬?你是否意識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盡管失去股票升值的機會也是一種幸福?“人怕出名豬怕壯”,也許置身鮮花掌聲的海洋更是一種危機?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在建設,語言的淨化與美化成為人們生存價值的標誌。廣播電視中傳出的聲音,應該是時代的強音,具有中國特色的黃鍾大呂。普通話就是全國通用的標準語,準確、精妙、豐富、優美,正顯示著“熱風吹雨灑江天”的強大生命力。許多國家的“漢語熱”,國際上廣播電視的競爭,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跨世紀的目標,都在昭示我們:中華民族以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國力,以日益鮮明的特色優勢,步履堅定地走向美好的未來。廣播電視語言,同樣符合這一規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要吸收,一切文化垃圾要清除,是一個民族自尊、自重、自強的表現,是一種語言自律、自新、自立的顯示。人類文明由此得以不斷收獲。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是健全、發展,對此越不能放鬆。唯利是圖導致道德的淪喪,物欲橫流麵臨文化的墮落,而精神貧困必然造成語言的萎縮。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需要堅韌不拔、見微知著地引導和培育。廣播電視給了人們順風耳、千裏眼,廣播電視語言的淨化和美化,便在“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的時空中,使人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美感享受,“精騖八極,心遊萬仞”了。我們企盼著。

堅持規範化走向多樣化——節目主持藝術中的語言態勢

廣播電視語言傳播,永遠附著在傳受關係中。傳播學的種種模式,一旦進入傳播實踐,便都顯露出“我播你聽(看)”的格局。在“熱線電話”、“板塊直播”的主持人節目十分紅火的時候,這種格局也未曾動搖。聽眾、觀眾個人“參與”節目之後,就立即加入了傳者的行列,他說什麼,其他人就聽什麼。有聲語言就在這種狀態下發揮著自己的社會功能。原因很簡單,在傳者和受者之間,存在著時間推移過程中的“線性”聯係。也許是直線,也許是環線,不能改換。於是,時間性和線性的特征進一步突出了有聲語言的明晰性要求。明晰性是從通俗易懂到明白曉暢再到清晰優美逐層提升的概括,是廣播傳播“悅耳動聽”和電視傳播“賞心悅目”的共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