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健全完善的過程中,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思想造成的社會浮躁風氣,或濃或淡地彌漫在電視節目主持人隊伍裏,滿足現狀,急功近利,私欲膨脹,唯我獨尊,便也頑強地滲入到、顯露在主持節目時的言談話語中、神情舉止裏;
五是誌存高遠、虛懷若穀、勤學苦練、自強不息的進取心和堅韌力似乎顯得猶豫和脆弱了。人生的遠大理想,事業的曆史使命,似乎已經被“適者生存”的人生況味、“臨渴掘井”的應變方式所吞噬。誰要是再堅持“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誰就是“傻瓜”;
六是電視節目質量的評價體係,仍然眾說紛紜,並未形成一個合目的、合規律的共識標準。一個單位、一個欄目,都可以各行其是,沒有剛性的行規,受眾調查也還停留在表層階段,很難據以準確定性,節目主持人主持得不好,仍然可以繼續主持下去,無人排除幹擾,督促其提高,或者請他(她)下崗。
事實上,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不論誰來充當這個社會角色),實質上隻能是新聞工作者,而不能是演員。他們必須是以真實的身份出聲露麵,根本不是扮演另外一個角色。他們要以有聲語言為主幹或主線,輔之以副語言(眼神、表情、體態、服飾等),駕馭節目進程。為了同節目產生“魚水效應”,他們應該善於調整自己,強化和美化節目所需要的那部分自我,弱化和淡化節目所不需要的那部分自我,使自己完全融入節目之中,如魚得水。
事實上,演員也可以主持節目,有的主持得還很精彩。例如《戲曲人生》的主持人、相聲演員薑昆,《夫妻劇場》的主持人、影視劇演員英達,他們主持節目確實很優秀。但是,他們隻要進入電視節目,同樣必須遵守電視傳播的規律和紀律。如果硬要不顧一切地表演一番,肯定和主持人的身份格格不入,讓觀眾產生反感。
電視節目主持人不該“演藝化”,絕非貶低演員的價值,而是希望我們的主持人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可以吸收優秀演員的鏡頭前狀態鬆弛、語言輕鬆幽默、舉止準確自然、烘托氣氛火候到位等優點。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公眾形象,他們要體現國家形象、群體形象,他們的話語權力是神聖的,怎可等閑視之?
事業的發展,媒體的競爭,都需要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期待著。
2003年1月6日於北京廣播學院
電視綜藝節目的審美走向及媒體責任
電視綜藝節目在發揮媒體多重功能、活躍熒屏傳播樣態、滿足人們精神需求、促進大眾身心愉悅等方麵,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有益的社會效果和正當的市場回饋,也是應當給予肯定的。但是,社會群體組成人員的複雜性和大眾對於傳播媒介需求的多樣性,有時,使得傳播媒介的決策猶疑不定以至日趨物化。這其間是有主客觀原因的,我們不能不加以重視。
一
電視綜藝節目從改革開放以後,就逐漸顯示出她那熱鬧、活躍的強勁勢頭,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她給人們帶來輕鬆和歡樂,使人們在欣賞文藝節目、觀看各類表演當中,獲得身心愉悅,解除工作疲勞,增添生活樂趣,緩解社會壓力。特別是能夠把不同的文藝形式和廣泛的生活情趣結合在一起,擷英集萃、巧妙連綴、波瀾起伏、相映成趣,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傳統的專項表演,便顯得不夠豐富和多樣了。如中央電視台的《綜藝大觀》、《曲苑雜壇》,北京電視台的《說演談唱》,湖南電視台的《快樂大本營》等等,都曾經是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後來,隨著綜藝晚會的興盛,電視綜藝走向了場麵更為宏大、內容更為駁雜的形態。
但是,電視綜藝節目一直存在著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她對世態炎涼的當下關懷和對寓教於樂的倉促表達。
任何綜藝節目的創意,都離不開具體人物和細節的描寫,也離不開具體語言與形體的表現。不管創作者還是表演者,他們隻能借助當下的人物關係和生活狀態來引發人們的喜怒哀樂,尤其是詼諧、幽默的演出,更來不及進行人生意義的深刻闡釋。因此,可以把當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卻顧及不到當下存在著的深層心理活動。所以,她就天然地帶上了“瞬時快樂”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