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私語化、私欲化。大眾傳播理應傳播大眾需要的、先進的、集體智慧過濾的當代精品,而不是人際交流的實況錄音、錄像。那股文學藝術的思潮,如自然主義、私語化、私欲化的產品,本可以作為一小部分人自娛自樂的消遣,卻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大眾傳播。不是要“張揚個性”麼?不是要有“人格魅力”麼?於是便用來填充無力支撐的藝術個性空間,便凸顯另類人格去吸引另類人群。於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視野裏,竟然摻雜了不堪入目的圖像,居然出現了難以入耳的語言。醜陋的形象、嘶啞的聲音、怪異的姿態、梗塞的語句,都成了“個性鮮明”、“人格獨特”的表征和“媒介成熟”、“媒體健康”的標誌。相反,在這些傳播者看來,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文化,是“政治宣傳”的責任,與“大眾”無關,與“個性”無幹。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極力鼓吹大眾傳播的“平民化”、“世俗化”呢?還是真誠呼喚大眾傳播的“厚重化”、“精品化”呢?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四
大眾傳播曆經千辛萬苦走到了今天,我們應該珍惜已經取得的成果,繼續前行。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構築了人際交流的廣遠空間。人際交流的內容和形式、方式和樣態,源遠流長,色彩紛呈。但是,其間又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人們不滿足日常交流狀況,才在科學進步和技術發達的可能性裏,駐足大眾傳播的華美景觀,企盼它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人文關懷、審美意味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想、生命的活力。我們怎能忽視它的潛質、衰減它的能量呢?
信息高速路的開通,網絡化的拓展,固然可以營造更加廣闊的領域,不過僅就目前的態勢看,仍然被人際交流的話語徜徉其間,所謂大眾傳播的“第四媒體”,雖然增加了現實之外的一個虛擬世界,雖然方便了人們的視聽交往,我認為,網絡那順從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格局說明,它並沒有真正從“為個人”向“為大眾”轉型,並沒有從“生存空間”向“規範空間”過渡,而作為體現大眾傳播特性的“審美空間”,隻是顯示了鳳毛麟角的前兆,離大步進入的時間還比較遙遠。因此,我們還有責任充分利用大眾傳播的感召力、影響力,一方麵努力強化自身,一方麵重視搶占網絡,雙管齊下,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提升思想道德、傳播科學文化、深化教育審美的曆史責任。
區分大眾傳播和人際交流,意在從理論和實踐上廓清二者的差異,避免混淆,或者誇大人際交流的作用,或者削弱大眾傳播的功能,而不是要造成它們的對立。
事實上,大眾傳播就是人際交流的再現,隻不過不是全盤,而是那些最精彩的部分的呈現。人際交流中就有大眾傳播的情景,正等待著人們去認知和感受。
缺失和誤解,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應對。我們熱切地希望,大眾傳播中真正反映出時代的風貌,人際交流中充分體現出時代的精神。
試論中國播音學的發展與世界華語播音的融通範式
彙聚世界華語播音精英,共議語言傳播大計,是我們多年的願望。今天,我們能夠邀請到各位與會,由衷地感到高興。首先,謝謝各位的光臨。
我今天的發言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播音學的發展態勢;就世界華語播音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談一點淺顯的看法;還要闡述關於融通範式的基本觀點。
一、中國播音學的發展態勢
中國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建立了廣播電台,但是,一直到40年代才開始積累了一些播音經驗的文字,50年代出版了幾本經驗彙編。1963年9月,北京廣播學院創建了播音專業,於是從實踐的需要出發,不斷編寫、修改教材,逐漸形成體係,到1994年10月,《中國播音學》問世,標誌著我們這個學科的誕生。這些年,又在基本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麵、多層次的拓展,在這個學科的可能性空間裏又填充了許多理論話語,使之成為獨樹一幟的係列教材和學術論著。
中國播音學的建立,以哲學和美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學藝術為學科支撐,集中研究和確立了三個學科係統:廣播電視語言傳播規律係統、播音主持藝術理論係統、大眾傳播與人際交流關係係統。
在廣播電視語言傳播規律係統中,著重解決傳播的“線性”、“單向性”、“限時性”、“強製性”問題。凸顯傳播者的社會責任、文化責任和道德責任,對受眾進行“灌輸”和“滿足”的有效傳播,力求真實準確、迅捷密集、悅耳動聽、賞心悅目,引導受眾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藝術審美素質。而有聲語言傳播中,必須堅持表達的典範規格,讓受眾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感悟有聲語言表達的規範路徑和經典蘊含。處於信息化、數字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媒體傳播什麼,已經不再有物質隱秘和權力遮蔽的局限,而怎樣傳播,卻成了更為重要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精細運作。傳播觀念的當代轉型,必然帶來全球媒體新一輪更為激烈的競爭,我們不能不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