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前沿編(12)(2 / 3)

在播音主持藝術理論係統中,我們重點研究了播音主持藝術的根本屬性——新聞性;主要任務——為廣大受眾服務;播音語言特點——規範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播音的正確創作道路——有內容、有對象、高質量、高效率;強化語言功力——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鑒賞力、調檢力、回饋力;播音創作主體必須掌握用氣發聲、吐字歸音、字正腔圓、剛柔相濟的基本要領,能夠運用內在語、情景再現、對象感和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和表達方法;遵從播音表達的規律——思維反應律、詞語感受律、對比推進律、情聲和諧律、呼吸自如律、自我調檢律,並指導播音實踐,努力做到“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無論是新聞評論類、知識服務類、教育欣賞類,還是綜藝娛樂類,在廣播傳播中,都應該達到“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在電視傳播中,都應該達到“聲畫和諧,形神兼備”,從而實現多視角、多層麵的“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

在大眾傳播與人際交流關係係統中,我們提出了語言傳播“三重空間”的理論。自從人類產生了語言之後,語言總是在“生存空間”中被使用,求溫飽、求生存,人際交流頻繁,但局限於本地、本族之間。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商業貿易的增加,生存空間日益擴大,語言也就在人際交往中愈益準確和豐富。當人們需要更廣泛的交流的時候,尤其是當大眾傳播的廣播電視出現以後,語言的“規範空間”愈加受到全社會的重視。規範,應該是人類奮然前行的通衢大道,是人類獲得語言傳播自由的必經之途。表麵上看,似乎是一種規矩和範式,實際上,進入了這種規矩和範式之後,就能夠在更廣泛、更精美的空間裏,自由馳騁,得到更多的受眾認同和更深的文化闡釋。而“審美空間”所包容的是人們的審美期待和美感享受,它不但剔除了生存空間裏的蕪雜和混亂,而且賦予了規範空間以極強的生命力和長久的吸引力。語言傳播“三重空間”的關係,互相聯係,相互依存,卻又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別。大眾傳播從來都是人際關係、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映,但又不能隻是原生態的、無取舍的全景式反映。大眾傳播總要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加以剪裁,總要把那些人生百態中的智慧和人類社會中的覺醒展現給廣大受眾,供他們咀嚼和消化。大眾傳播如果把快餐文化和垃圾文化當做重點,那就背離了當代廣大受眾的人文訴求,很難再保持應有的品位與價值。

建構的三個係統,已經體現在我們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教育和教學中了。我們在高等教育的大專、學士、碩士、博士的各個層次上,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已經走上了廣播電視第一線,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有一些還到國外、域外媒體從事播音工作,具有明顯的實力和潛力。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出版了一批獨家教科書,成為當今中國內地100多所院校相關專業的通用教材。我們的教師隊伍,既有播音主持經驗,又有科研成果,並且正在奮力提升著自己的綜合素質。

我們的中國播音學,雖然在國內處於領先,在國外獨樹一幟,但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斷發展和深化,不過,她卻已勾勒出了全球化視野中語言傳播的中國特色和審美優勢。世界華語播音的學術共識、表達範式是否也涵孕、躍動在其中了呢?

二、世界華語播音的關注基點

多年來,我們幾乎沒有中斷過對世界華語播音的關注與研究,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收聽華語廣播,收看華語電視,成為我們審視和借鑒國外、域外播音經驗的窗口。在同日本、美國、新加坡、德國、英國、法國和我國的台灣、香港的同仁們交流過程中,我們開闊了學術視野,汲取了有益的養分,也感覺到某些存在的問題。現在提出幾點想法,就教於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