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前沿編(13)(3 / 3)

多少年來,眾多的有識之士,堅持不懈地為“語同音”辛勤勞作。語言學家們殫精竭慮、大聲疾呼,人民群眾積極響應、熱情支持,但是社會卻沒有給他們提供有利條件,致使這種努力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大力提倡推廣普通話,不但寫進憲法,而且專門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為語言文字的規範化鋪設了一條通衢大道。“語同音”的理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全國的語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文學工作者、宣傳工作者,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人們,都歡欣鼓舞地、矢誌不移地投入了這一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並且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但是,這是一項係統工程,確實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為了更好、更快地達到我們的目標,特發表語言啟蒙行動宣言:

(1)我們認為恩格斯的話是正確的:人們在共同勞作中,“到了有些什麼東西非說不可的地步”,才產生了語言。語言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人們共同的心理需要。

(2)我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話是正確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3)我們認為毛澤東的話是正確的:“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4)我們認為,“有聲語言”、“文字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兩種表現形式。二者相輔相成,共存互補,決不是互相對立、互不相容的,決不應厚此薄彼、抑此揚彼。“重文輕語”的現象是語言畸形發展的結果,有識之士理應身體力行,改變現狀,而不應推波助瀾。

(5)我們認為,語言的本質是人文性,語言就是人文精神的音聲化。人文精神是對人的關注,是對人類世界的關注。這種關注自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新舊之分、興衰之分。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必然處於某種人文精神的一定氛圍、一定引導中。我們應該闡釋的當代人文精神,是指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時代精神。提倡尊重人、關懷人、引導人、鼓舞人,反對鄙視人、冷落人、腐蝕人、戕害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教育審美素質的提高,必定要通過語言——“存在之家”表達充滿人文關懷的“曆史整體經驗”,播撒精神文明的種子。

(6)語言不僅僅是工具,語言自身就融會著理解和感悟(包括前理解、理解者的視閾)。語言結構材料(語音、詞彙、語法)雖然沒有“階級性”,但語言本體卻具有民族經驗性、文化性、思想傾向性、感情傾注性。因此,語言具有“時代感”、“分寸感”。

(7)語言拒絕“私人化”,彰顯“社會化”。語言傳播應該呈現“三重空間”:生存空間、規範空間、審美空間。生存狀態下,語言的蕪雜、混沌、簡單、多向,既具有原生態“當下”、“在場”的通俗活潑,又容易產生“隔閡”、“含混”、“瞬時”、“誤解”。規範狀態,是一種自由,越規範,自由度越大。審美狀態,是一種期待,進入審美空間,意味著回投曆史文化的“經典”軌跡。

(8)語言是一種權力,“話語權”人人享有。話語權包括:使用有聲語言的權力,使用文字語言的權力;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權力,把有聲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的權力。曆史上、世界上,除了失語症患者,沒有任何人願意主動放棄任何一種話語權力,除了虐待狂患者,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剝奪別人的任何一種話語權力。把語言的使用者強行劃分為“說話者”和“念稿者”,是一種學閥作風、話語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