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語言傳播,就是“思”與“在”的言說,就是引領“意義”的導向。人民群眾的求變、求異,是對創新的期待,是對精神滿足的渴望。莊重高雅、平實關切、通俗輕鬆,都能給人以高尚的精神食糧。但是,舍棄本土文化傳統去追新求異、招歡買笑,隻能進入後工業文化、後殖民文化、後現代文化的陷阱;“港台腔”的泛濫,“洋涇浜”的回潮,雖然可以走紅一時,卻招致了“放逐崇高”、“削平藝術”的惡果。
(19)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一級甲等”,並不意味著語言規範的盡善盡美,應該以此為起點,向著更高的水平提升。每年9月的“普通話推廣周”不僅僅是“語音規範”,它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這樣,若幹年後,全國會有數億人達到“一級甲等”,從事語言傳播的專業要求就會在此之上,達到有聲語言的藝術層麵、審美層麵的水準了。現在的“一級甲等”,隻是起碼的標尺,其中還有或多或少的水分,我們萬不能“淺嚐輒止”。我們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也必定會日臻完善。
(20)我們的有聲語言,深不可測、幽眇難知,蘊藏著豐富廣遠的認知特質。關鍵在於主體的開掘,主體的創造。我們摒棄懶漢懦夫的思想,我們堅持獨樹一幟的雄心。古人的、外國的、民間的一切生動活潑的語言,都可以進入我們的視野,兼收並蓄、博采眾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的有聲語言一定會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構獨具特色的“漢語文化圈”,鑄造無愧於時代的“漢語經典”。
語言啟蒙行動,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領導重視是關鍵。在那些處於“語言圈”的單位裏,領導應該充分認識語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語言觀,並且率先垂範,狠抓措施,堅決落實;
規範語言是主體。社會交往、學校教育、媒體傳播、軍事訓練……必須雷厲風行地、循序漸進地實施語言規範,立即納入法規,對違法者決不寬容;
廣播電視是重點。廣播要“聲情並茂、悅耳動聽”,電視要“聲畫和諧、賞心悅目”,從人才的選拔、使用、培養到管理,都提出嚴格要求,“守土有責”,決不姑息遷就;
理論研究是階梯。理論工作者肩負著曆史的重任,應該拒絕“語言無階級”、“學術無是非”的無政府主義思潮,以“學術良心”、“學術正氣”為核心,開展學術爭鳴,貫注人文關懷,抵製和排除一切腐朽沒落的文化觀念,批判和澄清一切似是而非的奇談怪論。
江澤民同誌提出“三講”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使我們的文化觀、語言觀、傳播觀、審美觀深入到了一個新的層麵。新的世紀,新的責任,新的動力,新的前景,使我們備受鼓舞、鬥誌猛增。因此不揣淺陋,特發出語言啟蒙行動宣言,殷切希望各方麵專家、學者、誌士仁人一起行動起來,為祖國語言事業的健康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